近日,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回應議員提問時爆出一組驚人數據,根據2022年統計調查,在3.86萬名30歲以下「非長者一人公屋」申請者中,有52%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20072人),24%申請人亦持高等文憑、副學士等專上教育學歷,中學畢業僅23%,反而成為「小眾」。相關消息一出,頓時輿論愕然,網絡上頓時出現不少大專生同窮人搶公屋的言論,也有政府官員稱,大專生不該如此「躺平」,為了追求公屋而主動減薪。
參考新青年論壇2023年發布的研究數據,2023年初入職大學畢業生應稅收入(入息)中位數達17,424元。現時公屋一人申請者收入要求12,940元,與入職大學畢業生收入中位數相差達4,484元,投身職場數年的大學畢業生,薪酬與公屋收入要求差距應更大,似乎大學畢業生要輪候公屋,難免要躺平減薪。
而本來可以獲取更高收入的大學生反過來爭取公屋,是不是真的要同窮人搶公屋呢?首先,大專生也可以是窮人,他們讀的書比上一輩多,但改變命運的機會卻比上一輩少。根據統計處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30歲以下大專學歷人士,收入最後的25%人士平均工資,為15000至17499元,這部分工資只比公屋收入要求高了不足3000塊。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香港「九零後」擁有大學學位年輕人,起薪要比「七零後」剛畢業時,至少低兩千塊港幣,意味著現今大專生的收入甚至不如二十年前畢業時的收入,這還沒有計算通貨膨脹因素,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如今大學剛畢業學生的收入比二十年前要少八千塊港幣。
在收入減少的同時,大專生的壓力卻越來越大,香港的房價和租金一直居高不下,對於收入減少的大專生而言,不說買樓的奢望,負擔私人樓宇的租金幾乎都是不可能的任務。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2023年香港的平均住宅租金已經達到每月約20,000港元。即使是擁有穩定工作的畢業生,他們的收入也難以應付高昂的生活成本。這使得許多大專生不得不尋求公屋作為過渡性的居住解決方案。對大專生來說,公屋更似一種保險,公屋租金比劏房都便宜不少,而且維修等等不需要煩惱。
大專生申請公屋的現象確實可能對真正需要幫助的低收入家庭造成影響。由於公屋資源有限,更多的大專生申請可能會延長低收入家庭的輪候時間,進一步加劇他們的居住困難。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的數據,2023年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經達到5.5年,這對於急需住房的低收入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大專生申請公屋的現象反映了當前社會經濟環境的諸多問題。雖然這一現象引發了不少爭議,但我們應該看到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不是官員口喊一句「唔好躺平」就能了解。政府需要在政策上進行調整,確保公屋資源能夠更公平地分配,同時也需要通過多種措施來改善大專生的居住和就業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這一現象帶來的問題,實現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