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軟對抗」現象近期風波再起,刺痛著公眾的敏感神經。截至6月中旬,因幹犯國安法有332人被捕,189人及5家公司被檢控,定罪率高達98.5%,「硬對抗」的烈焰已被澆滅,街頭遊行與示威幾近絕跡。然而,亂港分子賊心不死,而是轉入地下,以網路平臺、文化書店、環保倡議、學生社群等「軟對抗」方式,悄然挑戰特區政府的管治權。面對此情,港府勢必將進一步加大合法與嚴厲打擊「軟對抗」的力度,涵蓋媒體、文化、零售乃至教育,以精細化監管掐斷對抗苗頭,也必定觸發亂港分子的反彈,這預示著一場更持久、更深入的政治鬥爭已然拉開帷幕。
「軟對抗」遍佈香港社會的毛細血管,形式之狡黠令人側目。文化領域,黃文萱的「獵人書店」因售賣政治敏感書籍,遭消防處、食環署輪番巡查,被境外輿論炒作為香港言論自由縮減的象徵符號,成為近期「軟對抗」的焦點事件;網路上,反動網媒「教育刺針」誇大內地交流團腸胃炎事件,借機抹黑政府,挑動公眾情緒;社區層面,「本土研究社」披著環保外衣,反對新界東北發展,暗藏「假民意」以分化社會。7月1日在銅鑼灣,少數亂港分子仍舉黃傘、喊口號;教育領域,學生借課堂討論或私下紀念美國國慶等方式表達不滿。港星曾志偉、鐘鎮濤等因不慎與反華藝人黃明志合影,也被線民舉報為「軟對抗」。這些隱晦而分散的行動,規避了國安法的紅線,侵蝕政府依法施政,挑戰監管底線,暴露了國安法新常態下亂港分子的策略轉型。
輿論場上的刀光劍影,更映照出「軟對抗」引發的撕裂。建制派視其為國家安全的毒瘤,保安局局長鄧炳強直斥其以無關國安的議題為幌子,削弱政府公信力;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呼籲以「軟實力」反制,建制媒體《文匯報》《大公報》則將「獵人書店」等定性為「反中亂港」據點,政府更推出「香港修例風波真相」網站,將「軟對抗」與「顏色革命」掛鉤,誓言將其連根拔起。然而,反對聲音同樣尖銳。學者李立峰批評港府濫用「軟對抗」定義,屬「社會性抹殺」,比法律制裁更致命,一些書店因標籤化瀕臨倒閉,文化創作被扼喉嚨;更有一些反中亂港分子哀歎所謂公民社會被清零,「軟對抗」不過是高壓下僅存的喘息;線民則在臉書、X等平臺則嘲諷港府「草木皆兵」。西方媒體趁勢炒作,渲染香港「言論自由倒退」,將風波推向國際舞臺。兩極化的輿論,折射出社會信任的崩解與對立的加劇。
在《國安法》五周年背景下,「軟對抗」的新特點如暗礁浮現,預示鬥爭將更複雜、更持久。其形式愈發隱晦,網路符號、小型示威如幽靈般難以捉摸。覆蓋領域空前多元化,文化、環保、教育無不成為戰場,細微如書店選書、學生討論皆可能成為「軟對抗」的載體。在查察「軟對抗」的壓力下,一些書店和文化團體可能面臨生存困境,這些現象則成為境外媒體及海外亂港分子炒作的熱點。更關鍵的是,政府監管已嵌入日常治理,康文署、食環署的頻繁巡查、教育局對校園的嚴控、警方的快速干預,乃至保安局推出的公眾舉報熱線,已經構建起一張監管網,社會氛圍因「軟對抗」而日趨緊張,這對於亟需復蘇經濟社會的香港而言,是非常不利的。
如何應對「軟對抗」?是考驗港府治理能力與社會韌性的試金石。港府需以更大魄力厘清「軟對抗」的邊界,用清晰的法律指引取代模糊的標籤,盡最大努力維護社會和諧。與此同時,社會各界當警醒「軟對抗」的毒害,自覺抵制任何煽動分裂的言行,凝聚共識,共同捍衛香港的安寧與繁榮。需要明確的是,對待「軟對抗」不應是暴風驟雨式的運動清洗,而應該久久為功、持之以恆地,以春風化雨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盡最大努力促進社會和解,達致長治久安,這是林定國提倡以「軟實力」應對的題中應有之義。
本網評論員 熊貓哥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