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丹娜絲”席捲大半個中國,相比起經濟損失慘重的台灣,洪水暴雨肆虐的福建,小小港島風和日麗,此次可算是“無痛過關”。然而自然界的風浪已然遠去,言論風波卻又再泛起。“丹娜絲”到來前,港府提前18小時宣佈全港學校停課,打亂了各校的結業禮和畢業禮安排,引發不少教師及家長不滿。不少港人對此發出質問:面對一場未必會發生的暴雨,有必要如此“超前準備”麼?
14日,香港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發聲回應質疑,稱即使技術進步,極端天氣的預測仍充滿不確定性,提前停課體現了政府對生命的重視。
話雖如此,但港府此次操作的隱憂實際在於,政府過分依賴預測模型,導致未能靈活應對天氣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信任危機若在未來極端天氣事件中進一步顯現,將削弱公眾對政府指令的配合度。此外,頻繁的停課爭議還可能導致社會對氣象預警的“疲勞感”,降低預警的嚴肅性與公信力。屆時,政府“對生命的重視”之初心,或將導致民眾“對生命的忽視”之惡果。
正如林超英所強調那樣,“尊重科學”是政府決策的核心原則。氣象科學通過數據分析為極端天氣預測提供依據,但其局限性要求決策者保持靈活性。在此次事件中,政府優先考慮安全無可厚非,但未能充分預估天氣偏差的社會成本,暴露出決策過程中的不足。
科學與決策的平衡不僅依賴技術,還需要透明的溝通。政府應向公眾解釋預測的不確定性及決策的權衡考量。例如,若氣象部門能更及時地更新預報,政府或許能及時調整停課決定,減少不必要的影響。這種動態調整需要氣象科技與決策機制的緊密協作,也需要公眾對科學局限性的理解。
總的來說,此次港府要平息民眾心中的不信任感,在氣候預測技術上精益求精還是其次,加強“溝通能力”才是首要任務。比方說,港府可在宣佈停課時通過簡明易懂的方式,向公眾說明決策背後的科學依據和不確定性,例如天文台可通過特別天氣提示,提前教育市民如何解讀預警信號。便於學校和家長應制定靈活的備用計畫,如線上活動或延期安排,以減輕停課影響。
此外,還應提升社會韌性。通過公眾教育提高市民對氣象科學的認知,增強自主判斷能力。這樣,即使決策與實際天氣有所偏差,社會也能更從容應對,減少對政府的過度依賴。
本網評論員 山貓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