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識港網訊】10月25日,第四屆華語紀錄電影大會在珠海百年古村北山村正式拉開帷幕。這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等聯合主辦的光影盛會,不僅匯聚了全球華語紀錄電影人的智慧與成果,更與珠海「半城山水半城灣」的宜居特質、「開放創新」的宜業基因深度交融,為這座濱海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作為海內外華語紀錄電影人的年度盛會,本屆大會以「文明交融互鑒、文化薪火相傳」為核心,帶來了豐富多元的文化盛宴。自9月啟動作品徵集以來,共收到40部華語紀錄電影報名,經初選產生20部作品類入圍影片與11部單項類入圍影片,涵蓋文化歷史、科學自然、社會紀實等多個維度。展映活動自10月21日率先開啟,《山河為證》《家在澳門》等佳作走進珠海多家影院與公共文化場所,其中由珠海傳媒集團聯合出品的《中華白海豚》特別點映,以城市吉祥物為核心,詮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成為連接城市特質與影像藝術的鮮活載體。
大會期間,「榮光大道」邀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者與電影人同行,讓平凡奮鬥者成為焦點;「金海鷗」推優盛典創新引入智能機械人,彰顯科技與藝術的碰撞;「珠海之夜」在古村夜色中融合爵士樂與非遺體驗,讓嘉賓在光影與音符中感受城市溫度。正如珠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劍在致辭中所言,珠海正以最優服務營造創作沃土,讓靈感在此迸發,讓藝術在此生長。
這場光影盛會的落地,恰與珠海宜居宜業的城市基因高度契合。作為入選「2025中國宜居城市30強」的濱海之城,珠海以93.7%的空氣質素優良天數比率、103.4公頃新增城鎮綠化面積,勾勒出「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生態畫卷。從780年歷史的北山村「修舊如舊」變身文化地標,到情侶路串聯起的親海空間,再到城鄉1.75:1的收入比,宜居特質已融入城市肌理。而在宜業維度,珠海2024年新增各類人才約7萬人,人才總量突破90萬,「信用+入戶」等政策與9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構成的產業生態,讓這座城市成為創新者的沃土。
紀錄電影與城市發展的共鳴在此不斷升溫。大會展映的《回農村幹大事》聚焦鄉村振興實踐,與珠海「百千萬工程」中農村居民收入突破4萬元的發展成果形成呼應;「光影魅力消費周」等活動則延續了珠海會展經濟的活力——2024年全市舉辦會展活動2622場,全年接待遊客超5000萬人次,文化與產業的融合已形成良性循環。正如《中華白海豚》所傳遞的生命活力,珠海正以開放姿態讓紀實藝術扎根生態沃土,讓產業發展飽含人文溫度。
據悉,大會將持續至10月27日,最終推優結果將在「金海鷗」盛典揭曉。這場光影之約,既是華語紀錄電影的交流盛宴,更是珠海宜居宜業特質的生動展示——當鏡頭對準時代,當城市擁抱藝術,這座大灣區明珠正以光影為筆,書寫文明傳承與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