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清晨,香港葵湧荔景邨和景樓突發致命火災,一位78歲獨居長者不幸罹難,另有三人因吸入濃煙送醫。這場悲劇尖銳地揭示了香港獨居長者群體面臨的家居安全風險及現有支持體系的不足。全港約20萬公屋長者住戶中,獨居長者的脆弱性尤為突出。荔景邨的火焰警示我們,必須系統性強化社會安全網。
火災暴露了支援網路的幾處關鍵斷裂。首先,高風險識別機制失效。儘管逝者被社工跟進,但其家中雜物堆積、吸煙習慣等明顯風險並未觸發有效干預。社署掌握大量長者津貼近用性資料,卻未能轉化為動態風險評估工具。其次,社區支持網路覆蓋不足。鄰居反映長者「較少與人接觸」,凸顯關愛盲點。全港雖有452支關愛隊,但其滲透率面對近20萬公屋長者戶仍顯杯水車薪,且對不願社交的長者效力有限。再者,技術防護手段缺位。火場未見有效警報裝置。房委會雖提供緊急警報津貼,但複雜的資產審查將最需幫助的綜援戶排除在外。這些「資訊孤島」、「服務孤島」、「技術孤島」疊加,形成危險的「孤島效應」。
香港並非全無作為,但現有措施分散,未成體系。關愛隊計畫依賴長者配合,對封閉型長者難以觸及;消防處與部分機構合作的防火安全探訪效果雖好,卻仍屬試點;各類經濟津貼(如長者生活津貼、生果金)與安全防護措施間缺乏有效銜接,如同散落的拼圖,急需「制度黏合劑」。
要彌補漏洞,需構建「數據—社區—技術—政策」四維聯動的防護體系。
建立動態預警系統至關重要。應將勞福局籌建的「高風險資料庫」升級為跨部門平臺,整合社署津貼數據、醫管局病歷、房屋署居住記錄。例如,當系統關聯到長者的吸煙習慣與家中雜物堆積,即可自動提示消防處排查。運用演算法精准鎖定「獨居+行動不便+曾有火警記錄」等三重風險群體,優先配置資源。同時,設置自動預警,如長者連續多日未使用平安鐘或八達通,即觸發關愛隊上門核查。
織密社區支持網路是核心。需強化關愛隊職能,賦予其「安全協防」角色,對高風險戶確保定期上門(如每兩週一次),重點檢查電器、雜物、消防設備,並即時更新共用風險記錄。將消防處的家居防火探訪從試點推廣為全港性專案,強制為公屋獨居戶安裝獨立火警偵測器,並考慮配備基礎「防火三寶」(滅火毯、防煙面罩、報警器)。同時,可建立「鄰里守護」制度,培訓熱心鄰居擔任「安全聯絡員」,對異常情況(如多日未見、異味)建立快速直報通道。
技術輔助能構築智慧防線。改革房委會警報津貼制度,取消對綜援戶限制,允許選用智能手環等多元設備,並簡化流程,可由關愛隊協助申請。在公屋試點物聯網煙感系統,實現煙霧高溫異常自動報警並精准定位。針對雜物堆積問題,為高風險戶提供專業「居家收納改造補貼」服務,從源頭降低火險。
政策優化旨在破除壁壘。需審視津貼近用性,探索將接受基本安全服務(如安裝平安鐘)與小額津貼激勵適度掛鉤。放寬長者離港探親時限限制,避免其因擔憂失保障而不敢出行。大力發展社區「零收費」暫托及送餐服務,填補無親友支援長者的服務真空。推動「長者安全夥伴計畫」,動員社會力量(如電訊商捐贈設備、物業提供安檢),社署則做好資源匹配樞紐。
正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所言:「覆蓋網夠細密,才能走在悲劇前。」香港亟需從「被動救濟」轉向「主動防禦」,以動態數據精准定位風險,以強化社區網路和技術防護構築安全屏障,以整合政策打通梗阻。唯有將每一位獨居長者的居所都納入這張細密、溫暖且智慧的安全網,確保求助及時得到回應,方能真正告慰逝者,兌現對高齡化社會的莊嚴承諾。這不僅是應急之策,更是必須堅守的社會契約。
本網評論員 Ne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