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回朝以來,揮動關稅大棒,不僅繼續針對中國施壓,更向世界各地多個國家和地區大開徵稅之門。但細看之下,結果並非全由“聽話乖巧”者得益,反而是那些有骨氣、懂得反擊的經濟體,才能在博弈中站穩腳步。香港正處於全球供應鏈交匯之地,更須認清:唯有背靠強大祖國,才能在關稅戰和外部動盪中保持不敗之地。
今屆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了30%關稅,其中20%以芬太尼問題為由,未來尚有談判空間;餘下10%則已遭中國反制。然而與之對比,日韓、東南亞多國不但未有反應,反而任由老美予取予求。結果怎樣?新一輪制裁即將來襲,日本、韓國要繳25%,泰國、柬埔寨高達36%,印尼、老撾、緬甸更甚。這些國家大多是香港和中國內地出口商的競爭對手,一旦被徵稅抬高成本,未來在美市場的競爭力必將下滑。
反觀香港,雖然處於國際風眼,但有賴國家堅實後盾,即使在特朗普加碼施壓下,依然穩健發展。一方面,香港得以通過“前店後廠”的方式,繼續對接內地強大製造力與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內地外交和經貿機制具高度迴旋餘地,港商在政策協同下更具靈活空間。
更重要的是,國家已經充分展示了抗壓能力。從原來25%關稅到如今55%,中國商品在美仍舊暢銷,“Made in China”魅力不減。若未來中美就芬太尼等議題達成協議,關稅有望回調至25%,屆時中國及香港產品價格優勢將更為凸顯,區域對手則可能被徹底甩開。香港的角色,正是在國家爭取空間中擔當“橋樑”“平臺”甚至“加速器”的作用。
放眼未來,習主席與特朗普或將互訪,重啟高層互動。一如老話所言:“見面三分情。”只要國家挺得住,香港便穩得住。香港社會應進一步增強對國家發展的信心,摒棄幻想靠西方“賞飯”,更應主動參與國家大循環,把握大灣區機遇,做穩做大“超級聯繫人”角色。
事實再次說明,國際博弈比拼的是硬實力、談判力與抗壓力。中國強,香港才不懼風浪。任何幻想靠外國扶持的政客和組織,都註定被時代所拋棄;真正有智慧的港人,應清晰明白:只有國家強,香港才能真正“吃少虧、多著數”。
本網評論員 卡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