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元朗「垃圾山」何以無解?內地有樣何不學樣
2025-07-09 16:25

2025年,元朗地區再次出現非法垃圾堆積情況,規模之大足以形成一座「垃圾山」。這並非首次發生類似事件,卻依然令人錯愕。這種屢見不鮮的環境污染現象,不僅對當地居民構成生活干擾,更突顯了香港城市管理制度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與此同時,內地城市的垃圾資源化管理早已邁入新階段,因垃圾發電普及引發的「垃圾爭奪戰」日漸激烈,與香港的無序堆填現狀形成鮮明對比。

監管真空助長非法堆填

元朗事件再次暴露出香港在鄉郊地帶垃圾管理的嚴重失序。非法傾倒者多數瞄準私人農地、荒廢地段等執法薄弱區域,借「臨時堆放」之名,進行長期非法棄置,部分地段甚至毗鄰民居。根據居民反映,惡臭濃烈,蚊蠅滋生,嚴重影響健康與日常生活。

事實上,非法垃圾堆填背後常涉及複雜的利益鏈條:回收商、建築承包商甚至地權人均有涉入。更令人憂慮的是,政府部門之間權責分散,地政總署、環保署與警方協調不暢,導致執法遲緩、效果甚微。這種「多頭馬車」式管治模式,使得問題積重難返。

內地「搶垃圾」的資源觀與技術進展

相比之下,內地多個城市早已將「垃圾」視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來源。例如深圳等地,垃圾焚化發電廠普及率高,運作效率先進,不少地區甚至因處理能力過剩而出現「垃圾不足」的現象,垃圾成為搶手資源。

內地城市透過「前端分類—中端回收—末端發電」的體系化管理,實現了垃圾處理的能源轉化與經濟效益。例如廣州、蘇州等地均有垃圾發電廠與政府部門協作,制定垃圾收購機制,穩定垃圾供應鏈,形成一條完整的資源循環經濟鏈。與此對照,香港不僅回收比率偏低,更未能有效推動能源化技術,處理垃圾仍以堆填為主,觀念與制度明顯落後。

居民健康與環境公義受損

垃圾堆積對居民生活造成直接影響。在元朗事件中,不少居民反映惡臭熏天,學校需關窗上課,有兒童出現過敏症狀。若堆填物含有工業廢料或重金屬,一旦滲入土壤或地下水,將對本地農業構成長遠污染風險。

從社會角度而言,這是一種典型的「環境不公」現象。城市核心地區受高標準保護,而新界、鄉郊地區卻淪為垃圾棄置地。政策傾斜與監管不力,令弱勢社群長期承受環境代價。

制度改革與策略更新刻不容緩

若要從根本解決非法堆填問題,必須推動制度層面的改革。首先,政府應成立跨部門鄉郊環境特別小組,統籌各部門執法與資源,提升即時反應能力。其次,應引進無人機、AI監控等技術,加強對高風險地帶的實時監察。第三,針對私人土地上的堆填活動,應設立更嚴格的申請、審批及監督機制,並引入公眾申訴機制,防止以合法之名行非法之實。同時,建議全面檢討《廢物處置條例》,提高罰則,簡化檢控流程,提高定罪效率,真正達致阻嚇效果。第四,香港亦應積極推動垃圾資源化政策,例如擴建垃圾轉廠、推行小型垃圾焚化技術試點,引入民間回收與處理企業參與,探索以「垃圾發電」等模式減少堆填依賴,實現經濟與環保的雙重目標。

垃圾問題表面看是環保議題,實質卻是社會制度、公平分配與政府治理能力的綜合反映。當內地城市已將垃圾納入能源策略,而香港仍困於垃圾山的治理泥沼,值得當局深思。城市文明不僅體現在高樓林立與經濟繁榮,更應反映在對每一寸土地與每一位市民的平等對待上。元朗垃圾山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香港是否能夠走出治理困局、邁向真正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指標。

本網評論員 馬飛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