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近日公布網約車規管框架,標誌着這項長期游走法律灰色地帶的服務,終於邁向制度化、法治化。在網約車進入本港十一年之際,社會對政府主動立法規管反應正面,我們認為此舉回應民意、順應發展趨勢,將為點對點出行服務帶來公平競爭和安全保障,實屬必要且正當。
多年來,香港一直未有針對網約車的具體法例。以 Uber 為例,自2014年進入市場以來一直處於法律邊緣,不時遭警方執法打擊,但市民使用需求依然殷切。原因無他,的士服務長期為人詬病,拒載、繞路、態度惡劣等問題屢見不鮮,部分市民寧選無牌「白牌車」亦不願搭乘的士。這種情況既反映出公共服務的落後,也突顯監管制度的空白。
此次政府建議對平台、司機與車輛實施三重發牌,平台與司機牌照不設上限,車輛則實施總量管制。司機須年滿21歲,持私家車駕駛執照至少一年,五年內無嚴重交通罪行紀錄,並通過指定考核。車輛方面,申請時車齡不得超過七年,須購買第三者商用保險並每年驗車,車牌一年一續,最長五年。平台則設有門檻,必須為香港註冊公司、設有常設辦公室,並負責監管旗下司機及處理投訴。
平台可按市況自訂收費,政府將研究每程徵費以支持的士行業,並按平台旗下車輛數目收取牌照費。值得注意的是,日後網約車服務必須透過持牌平台進行,司機與車輛資料可納入監管,有助提高透明度與安全性。
此舉的正面意義不言而喻。首先是保障乘客安全。過往使用無牌網約車,一旦發生意外投訴無門,日後則可透過平台處理,並有政府監督機制作後盾。其次是提升服務質素。平台須設評分制度與監察機制,司機服務水平將直接影響續牌與接單機會,倒逼整體行業進步。
此外,這是對的士業的正面刺激。面對新規管,的士司機可申請網約車牌照,無須再考核,代表既有司機可擴大工作選項,有利收入多元化。的士業雖擔憂競爭,但在公平規管下,反而是自我革新的契機。事實上,今日的士普遍已能使用電子支付、手機召車,但服務態度與車輛整潔等軟實力仍有待提升。良性競爭能激勵行業整體向上。
從公共利益出發,政府提出總量管制亦合情合理。香港道路資源有限,市區擁擠情況嚴重,若任由車輛無限增長,將衍生塞車與污染等問題。據統計,每日約88萬人次使用個人化出行服務,當中約五分之一為網約車提供,其餘仍由的士主導。此一比例顯示,兩者可共存共榮,但需有效調控車輛數目,以免惡性競爭,影響整體交通效率。
不少聲音憂慮會衝擊傳統的士利益,甚至導致生計困難。這種顧慮不無道理,但關鍵不在於是否引入網約車,而是如何規範它。事實上,過去的士牌照高價交易造就壟斷,令服務質素停滯不前。今次政府透過每程徵費、技術監察與明確執法,同時平衡創新與傳統的發展空間,正是尋求共贏之道。
制度化之後,網約車平台與司機不再受制於法律模糊與執法風險,而可安心營運與納稅。市民亦可在合法渠道上選擇服務,享有消費權益與安全保障。從長遠看,此舉也為旅客來港提供更安心的選擇,有利促進城市形象與旅遊業發展。
總結而言,規管網約車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制度與觀念的更新。在維持交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讓市場多元化,讓服務者進步,讓乘客受益,這正是公共政策該有的方向。政府提出的規管方案,為香港點對點交通服務帶來一場遲來但必要的變革,值得社會各界支持與配合,共同推動法例盡快通過實施,開創更公平、有序、優質的出行新時代。
本網評論員 雨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