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愈來愈多港澳居民透過跨境網購平台購買內地商品。然而,這看似繁榮的背後,實則亂象叢生,消費者的權益保障岌岌可危。
近期,一名13歲港童透過網上購物平台「拼多多」買入煙霧彈玩耍釀成火警,更因涉嫌管有爆炸品被香港警方拘捕,事件反映三地法規各有不同,網購行為隨時有機會觸犯法例。為此,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及澳門消費者委員會聯合發出提示,指部分內地商品因受當地政策法規、物流成本、商品性質及行銷策略等因素影響,只在內地市場銷售,提醒消費者跨境網購需保持謹慎。
粤港澳三地消委會的聯合通告,無疑給熱衷跨境網購的消費者敲響了警鐘。一些港人貪圖便宜,從內地網購生蠔、刺身等食品,全然不顧本港對售賣受限制食物的牌照規定,更忽視了食品安全問題。專家檢查發現,這些食品衛生狀況極差,未妥善冷藏致出水,極易滋生大量細菌和病毒。消費者以為撿了便宜,殊不知可能付出慘重的健康代價,「慳埋都唔夠畀醫藥費」 絕非危言聳聽。這種罔顧自身健康與法律規定的行為,既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也是對社會公共衛生安全的漠視。
跨境網購的混亂局面,不僅源於消費者自身的疏忽與僥倖心理,電商平台和監管部門也難辭其咎。電商平台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對商家資質審核不嚴,對商品品質和合規性缺乏有效監管,任由不合格產品甚至違禁品在平台上售賣。而監管部門在面對日益龐大的跨境網購市場時,監管手段相對滯後,未能及時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存在諸多監管空白和漏洞。
在這場跨境網購的狂歡中,消費者不應再盲目跟風,而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購買商品前,仔細查閱產品詳細資料,瞭解三地法規差異,選擇有保障的商品和集運方式。電商平台必須承擔起主體責任,加強內部管理,嚴格審核商家資質,加大對商品的抽檢力度,杜絕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監管部門則需積極作為,完善監管政策,加強部門間協作,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填補監管漏洞。只有三方共同努力,才能讓跨境網購回歸正軌,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營造一個安全、有序、健康的跨境網購環境。否則,跨境網購的亂象將繼續肆虐,消費者的權益將持續受損,市場秩序也將陷入混亂。
本網評論員 江金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