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競爭的城市,其教育體系聞名於世,但也因學生學習壓力巨大而備受關注。根據最新調查,2025年香港中學生壓力指數創下新高,超過半數學生因學業落後而感到焦慮,這不僅影響身心健康,還導致缺席率上升。筆者認為,這一現象背後有深層原因,我們需正視並尋求解決之道。同時,特區政府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可發揮關鍵正面作用,引導社會共同守護年輕一代。
香港學生的學習壓力源自多重因素,一方面是激烈的教育競爭環境。香港的教育體系以考試為導向,從小學起就強調分數和排名,學生需應對連串評估,如香港學業成就測驗(HKAT)和中學文憑試(DSE)。這導致學生從小背負沉重作業和補習壓力,平均每天花費數小時於學習,缺乏休息時間。研究顯示,這種高壓環境直接相關於學生焦慮和抑郁症狀上升,尤其在疫情後,網上學習加劇了落後恐懼。
另一方面,父母和社會期望是另一大元兇。香港社會崇尚「贏在起跑線」,許多家長將子女學業視為家庭榮耀,報讀補習班成為常態。調查發現,父母的成就期望和完美主義傾向,讓孩子感到「永遠不夠好」,這在華人文化中尤為明顯。同輩競爭和學校氛圍加劇問題,學生間比拼分數,學校強調學術成就,忽略全面發展。
以上原因交織无疑形成惡性循環。如要緩解學生壓力,则需從学校和社会等多角度入手。
第一,推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校可引入認知行為心理教育,教導學生「面對失敗」和「接納不完美」,培訓同學成為「情緒健康大使」。這能幫助學生及早識別壓力徵兆並尋求幫助。調查顯示,正念練習和日志記錄有效減壓,讓學生重獲生活控制感。
第二,促進生活平衡和課外活動。鼓勵學生參與體育、藝術和戶外活動,制定良好作息,確保學習、休息和娛樂均衡。父母可學習支持技巧,避免過度期望,轉而注重孩子全面發展。
第三,加強社會支持網絡。學校和社區建立輔導機制,提供朋輩陪伴和專業諮詢。家長教育工作坊可教導如何辨識孩子壓力,及時介入。同時,利用科技正面,如開發壓力管理App,但需嚴格監管AI使用。
特區政府在這些方案中亦可發揮領導作用,透過政策和資源分配,推動系統變革。譬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教育局可擴大「4Rs精神健康約章」,要求所有學校參與,提供資金支持課程開發和教師培訓。
而在課程改革中,政府可審核學習大綱,減少公共考試頻率,引入更多彈性學習模式。教育局負責規劃,平衡學術與身心發展,減輕學校壓力。擴大體育和藝術基金,鼓勵學校與社區或企业合作。整合社福資源,强化心理咨询熱線和輔導中心的作用,確保高風險學生能得到及時援助。
香港學生的壓力不是孤立問題,而是社會鏡像。如能從根源開始落实實施方案,通过政府領頭加上家校協力,相信能為孩子撐起一片藍天。只有這樣,年輕一代才能在學習中找到真谛,而非負擔。
本網評論員 顏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