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莊嚴肅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大會隆重舉行。這場盛大的閱兵式,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也是對未來的昭示。對於香港而言,這一天並非遙遠的國家敘事,而是血脈相連的民族記憶與現實共鳴。
血火歲月的回聲
抗戰是全民族的浴火重生。八十年前,中華民族歷經十四年艱苦卓絕的抗爭,付出三千五百萬同胞傷亡的代價,最終迎來勝利的曙光。這段歷史,對香港同樣具有特殊意義。當年不少港人奔赴抗日前線,參與東江縱隊,支援盟軍飛行員營救行動;在淪陷時期香港市民更經歷了日軍鐵蹄下的苦難。這些往事,鐫刻在城市的集體記憶之中。
今天,當港人透過電視、網絡,或親臨北京現場觀看閱兵,看到「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狼牙山五壯士」等英模部隊旗幟再次迎風招展,聽到國歌奏響、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份跨越時空的情感共鳴油然而生。這不僅是對先烈的緬懷,更是對歷史真相的守護。
獅子山下的旗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紀念活動在香港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廣泛響應。教育局鼓勵全港學校舉行升旗禮、奏唱國歌,並組織師生集體觀看閱兵直播。全港三百六十七間學校、近十九萬師生同升國旗,在莊嚴的國歌聲中,少年們目光堅定、齊聲高唱,讓「銘記歷史、珍惜和平」的信念從小根植心田。
同時,工會、社團、專上院校紛紛舉辦觀禮會和座談活動,探討抗戰精神在當代的啟示。許多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親赴北京參加紀念大會,他們的發言,更將「愛國情懷」具體化。
自豪與責任的交響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工商總會會長陳文洲指出,紀念這場偉大勝利意義重大:其一是銘記歷史,喚起人民對和平的珍視;其二是向世界展示人民解放軍的威武之姿;其三是弘揚抗戰精神,凝聚民族復興的力量。他強調,在中央領導下,香港與國家必將「同發展、共繁榮」。
全國政協委員鄭志剛則表示,紀念抗戰勝利八十周年,是「對歷史最誠摯的致敬與最深切的緬懷」。他認為抗戰精神所凝聚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正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精神財富,並鼓勵青年把握這次契機,加深國家認同 。
全國政協常委蔡冠深博士指出,閱兵中亮相的「國之重器」正是民族脊樑的象徵,也是中國屹立於世界的保障。他提到東風系列導彈震懾全球,背後是幾代科研人員努力創新的成果,既守護了國家安全,也維護世界和平。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感慨,能親臨閱兵現場「無比榮幸與激動」,場面壯闊、氣勢恢宏,讓人「心潮澎湃,久久難以平復」。他特別提到,當全場自發高呼「祖國萬歲」時,那是人民最真切的心聲,充分展現港澳台與海外僑胞血脈相連的情感。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孟麗紅則坦言,看到雄壯的人民軍隊與尖端裝備,內心深受震撼,從未如此深切感受到作為中國人的自豪。她更表示,要將觀禮所得所感,轉化為履職盡責的動力,引導青年了解祖國發展、增強國家認同,共同維護「一國兩制」成功實踐。
全國政協委員施維雄強調,「能戰方能止戰」,強大國防力量是維護和平的根本保障。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交織,他呼籲人類應選擇合作共贏的道路,而中國閱兵正向世界展現和平崛起的誠意 。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互聯網專業協會會長冼漢廸則在聆聽習主席講話後表示,更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和平的珍貴、奮鬥的價值和使命的光榮」。他認為,支持國防建設,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內每一位公民應盡的責任。
從紀念走向行動
這些真實的言論,反映了港人觀後感的共同主題:既有自豪,更有責任。八十周年紀念,不僅是回望,更是出發。閱兵是一堂最直觀的愛國教育課,它讓港人看見祖國科技強軍的成就,也讓人思索香港該如何在新時代中找準定位。
首先,是教育層面的深化。將歷史教育、國防教育與日常學習緊密結合,能夠讓青年從小理解「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其次,是社會層面的延伸。各界應持續舉辦多元化活動,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把紀念日轉化為常態化的社會記憶與文化自覺。最後,是實踐層面的落實。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更應把愛國情懷轉化為專業貢獻,無論是金融創新、科技研發還是公共服務,都能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
和平記憶的永恆迴響
八十年前,中華民族用血與火寫下抗爭史詩;八十年後,中國以閱兵向世界展示和平崛起的自信與決心。對於香港而言,這既是自豪的時刻,也是思考的契機。當我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將歷史記憶化為行動力量,香港的未來便會更加堅實與光明。
正如鄭志剛所言:「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香港應以此為鑒,讓愛國情懷薪火相傳,把個人夢想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緊緊連結,攜手共創新輝煌。
本網評論員 雨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