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7月23日上午,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在廣州萬菱匯廣場擂響,「獅承灣區·共舞未來」灣區少兒醒獅交流匯演火熱開場。來自廣州、香港、澳門的近60位少年醒獅隊員輪番登場,以充滿活力的身姿,為觀眾獻上了一場充滿童趣與祝福的非遺文化盛宴。
此次活動由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廣州日報社)、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澳門日報社聯合主辦,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指導,是灣區少年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通過這一開放式平台,三地少年在獅舞鼓樂中相識相知,文化在互動中共融共生,喚起了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幼獅獻瑞展童趣 憨態萌動送祝福
匯演由廣東省木偶藝術劇院帶來的《神奇之旅》木偶醒獅選段率先拉開序幕。方寸舞台之上,精緻的木偶醒獅騰挪跳躍,為觀眾呈現了醒獅藝術的另一種靈動韻味,別具特色。
匯演以「少年·傳承·共舞」為主題,節奏緊湊,亮點紛呈。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小獅子們憨態可掬、靈動可愛的表演。伴隨着或輕快或激昂的鑼鼓點,三地的「小醒獅「時而調皮地搖晃着毛茸茸的大腦袋,眨巴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模仿着獅子好奇張望、撓癢癢的萌態。當小獅子們隨着節奏輕盈跳躍,引得現場響起陣陣掌聲與喝采,氣氛歡樂熱烈。尤為溫馨的是,表演中,小獅子們合力舉起寫有「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等美好祝願的紅色橫幅,向粵港澳大灣區、向即將到來的十五運會送上純真的祝福,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這場匯演不僅展現了灣區少年傳承非遺文化的蓬勃朝氣,更生動詮釋了嶺南醒獅活潑親和、納福呈祥的一面。
活動期間,與會嘉賓向三地青少年代表贈送了十五運文創新品「三國醒獅萌團」、廣州日報《粵韻周刊》捲軸及少兒繪本《我的家在灣區》等文化禮物,助力青少年加深對大灣區的了解。緊接着,三地獅隊代表鄭重互贈了象徵「同心·共融」的醒獅隊旗。這面面隊旗,承載着三地少年從珠江畔到香江岸,再到濠江之濱的心意相連,也象徵着千年醒獅之魂在新生代中的薪火相傳。
三地同心話傳承 交流互鑒情誼深
這場匯演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三地少年深度交流、增進情誼的平台。來自香港夏國璋龍獅隊的廖嘉灝深感參與大灣區文體融合活動的意義非凡。其領隊歐陽秀明進一步分享道,受益於大灣區的協同發展,他們已在佛山、中山等地設立醒獅基地,希望能以百年積澱的經驗推廣醒獅文化,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和熱愛嶺南文化。
表演結束後,澳門工人武術健身會的小隊員黃可欣帶着純真的進取心坦言:「覺得今天還可以做得更好,下次要展現更棒的一面。」她的領隊李錦華則強調了交流的核心價值:「這次活動讓三地小朋友互相學習,對文化傳承至關重要。醒獅文化需要從小培養,加深孩子們的文化認同感。」
廣州海珠精英武術龍獅會的領隊鄧錦釗滿懷深情地表示:「粵港澳本是一家親,兄弟姐妹們要多聯繫、多學習,共同進步,在舞獅技巧上也要不斷創新。」這番話語道出了三地同根同源、攜手傳承的共同心聲。
活動現場,年僅八歲、已學習醒獅近四年的馮啟洋小朋友格外開心,因為他收到了十五運會吉祥物「喜洋洋」的盲盒——一隻可愛的海豚。「海豚頭上還有頂醒獅帽呢!」他興奮地向記者展示,這份小小的禮物讓他直觀感受到了十五運會與醒獅文化之間生動的聯結。
廣州「小醒獅」馮啟洋手持十五運文創新品 「三國醒獅萌團」
共襄盛舉寄厚望 文化體驗拓視野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首次將舞龍舞獅納入群眾展演項目。香港九龍城區議會區議員黃文莉表示,本次活動不僅讓孩子們深入了解非遺文化,也增進了對十五運會的認識。她期待未來能將活動拓展到香港、澳門舉辦,共同做好文化傳承。
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執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文化同根同源、一脈相承,本次少年醒獅交流活動將進一步推動粵港澳三地的人文交流,共同迎接 十五運這一「中國特色、灣區風采」 的體育文化盛會。
匯演前一天,三地少年還進行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探訪珠江鋼琴創夢園欣賞廣繡等非遺藝術、登上「廣州陽台」遠眺珠江兩岸盛景,並參觀了廣州體育館。在廣州體育館裏,嶺南少年們新奇地接觸了冰壺運動,通過視頻了解規則,並在專業指導下親手體驗推動冰壺的樂趣,感受冰雪運動的獨特魅力。
醒獅,是根植嶺南、聯結華人世界的重要非遺符號;少年,則是傳承未來的希望。「獅承灣區·共舞未來」不僅是一場匯演,更是一場跨越城市與年齡的文化對話。在鏗鏘鑼鼓與萌動獅舞之間,在孩子們純真的祝福聲里,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相親、融合發展的新篇章正悄然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