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聽風拾秋》後記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4-01 15:46

編完書稿,按慣例要在後面寫上幾句,交代出書的動機,寫書的經過和感謝之類的文字。凡夫俗子的我也自然不能免俗,所以也得從實招來,坦白一番。

1994年出版文集《秋風雜談》,居然銷路不錯,連續再版盈利,讓我陶醉了一陣子,興致勃勃,1997年又出版文集《秋風閒話》,後來,飯吃多了書讀多了年歲長了,覺得自己不清不明不懂的東西反而越來越多,想到自己才疏學淺,很難再寫出有新意的東西,更不敢奢言能有什麼驚世駭俗之作,所以,極少再敢動筆,也從沒有想過要再出什麼書。

怎奈人算不如天算,在新舊世紀交替之際,命運之神將我差遣至香港工作,重新過上單身寡佬的日子,漫漫長夜、孤燈獨影,總得弄點事情來折騰自己打發時光,面對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繁華大都會,孤陋微弱,囊中羞澀的我,只能困坐室,以讀書上網來打發時光。所幸香港是個新聞自由、資訊高度發達的國際城市,許多在別的地方特別是內地看不到的書刊報紙和各類資訊,在香港都可以一覽無餘,讓我有機會在精神和文化的大餐中酣暢地大快朵頤。

書讀多了,正如日子過久了一樣,總免不了有些感受和想法,剛好報上恢復文藝副刊,稿源不足,領導讓我寫點東西、我也就乘機而上,在報上開了《秋水文章》專欄,每週一篇,有感而發,現買現賣;後來,報上又有了書畫收藏版,編輯投我所好,為我開了《書畫雜談》專欄。兩年多下來,各類文章,不覺有160多篇,也就有了今天《聽風拾秋》的內容。編輯此書,內容雖顯得有點龐雜,但為了對過去7年來在香港那豐富而單調、精采而枯燥的生活有一個交代,為了對得起自己那雙長期疲勞過度而整天幹澀發紅的眼睛,對得起長期孤寂難耐的無奈,對得起許多關心支持我的朋友和長時間為我捧場的讀者,對得起多年來既要上班供職又要操兒持家的內子,我還是決定將文字結集出版。

“聽風拾秋”,非詩非詞更不是典句,而是我自己胡思亂謅出來的,聽到窗外秋風吹過,我沒有“聽風數雁”的飄逸,也缺少“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感受更多的是淡淡的惆然悵意,畢竟天已入秋,在這收穫的季節裏,自己卻無獲可收,感傷無奈中,望天上白雲,夢想在爽爽的清風中能拾起自己失去或缺少的點滴。作為在中秋之夜來到這世上的我,在這特別的季節裏確實有著許多特別的感懷。

《聽風拾秋》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秋水文章》是選用兩年來報上《秋水文章》專欄的部分作品,也是我幾年來讀書做人,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受所悟的一些粗淺文字。

第二部分《聽風拾秋》似有“挾名人以自重”之嫌,主要是對我多年敬重的良師益友,特別是一些德高望重的忘年交老人的記載,以表達我敬仰和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書畫雜談》,是我從1998年在《深圳特區報》上開的《書畫亂彈》專欄中挑選的部分文章和2005年在《香港商報》上《書畫雜談》專欄中的部分文章組合而成的,主要是對當今書畫界上一些風尚陋習,抒談已見,粗淺評說。

近年來,由於雜務纏身,疲於奔波深港兩地,心浮氣躁,難以入定,加上水準所限,年過不惑渾身是惑,常常行文匆匆,草草而就,所寫文字難免粗糙淺薄,言不達意。請多多包涵。在此,我深深感謝買我的書,讀我的書的您!

《聽風拾秋》雖寫得不怎麼樣,但我深深感激著關懷和鼓勵我的前輩們,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為本書題寫書名;漫畫大師丁聰老抱恙為我題簽;漫畫大師方成先生再次(我的前兩本文集都是)為我作序;著名漫畫家莊錫龍老友幾易其稿為我作漫畫肖像,讓我得以將動人的首級高高掛在封二的書眉上;還有許多關心和支持我的朋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6年10月20日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