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定而能得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26 10:24
六祖慧能說:定力如燈,智能如光。——與六祖圓寂地新興龍山國恩寺住持如禪法師,在慧能大師親手所種的“佛荔”前。

少時聽老師講南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對孔老夫子的《論語》產生了無比的神奇和敬仰。暗下決心要背下《論語》,在那青澀的年代啃起 《論語》來尤如咬嚼未熟的李子,實在難以咽吞下去,不想讀,家父說我缺定力沒耐性,要我讀《大學》:印象最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當時一知半解,似乎知道:心要定,才能讀好書。後來,飯吃多了,漸漸明白老夫子的意思。人,只有心定後才能平靜,心靜後才能處世安和,處世安和後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後才能得道。再後來,歲月滄桑向我昭示,有定力才會有成功,沒有定力,為人處事將會一無是處,一事無成。

當今社會,物欲橫流,誘惑繁多,速食速食流行,速食文化成為時尚,急風猛弦的激烈競爭和高節奏高效率的快速運轉,使人常常靜不下心,幹什麼事都容易輕浮躁動,虛火攻心,泡沫膨脹,急功近利,好像進入一個不耐煩的時代,真難想像誰還能神閒氣定地抱著一本磚頭厚的古言文集潛心靜坐在那啃它幾天。今天,我們擁有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物質豐富和高科技,但我們的社會和生活卻好像總讓人感受到缺少或失去了點什麼,細細品味,你也許可感覺到,這年頭缺少的正是定力、定心和定性。

說起“定”,中國傳統的儒學和外傳而入的佛學,其實是相通的,都以為,“定”是修身養性、修行悟道的關鍵。儒家說,定後能得;佛家更言:有定力的人,正念堅固,如淨水無波,不隨物流、不為境轉,光明磊落,坦蕩無私;有定力的人心地清淨,不被假像所迷惑,不為名利而動心,修持到一定程度自然能開慧。二千五百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為探索宇宙真諦,解救眾生諸苦,毅然捨棄王位,離別妻子,出家修行,在雪山苦修六年,後在菩提樹下靜思入定,打坐四十九天,大徹大悟,創立了佛教。一千四百年前,印度僧人達摩在嵩山五乳峰的一個岩洞中面壁九年,以至於石壁上留下了他坐禪的影象。傳說他坐禪入定後,飛鳥在肩上築巢,他都不知,直到開定後才起身走動,終於創立禪宗並得以在中國流傳。釋迦牟尼與菩提達摩的故事,雖有神化的成份,但他們能成為佛教與禪宗的開山鼻祖,是因為有超凡的智慧,更因為有超凡的定力。

“戒、定、慧”,即戒律,禪定,智能,被稱為佛家三學,“定”更為法道之中樞,法之大法。禪宗六祖慧能《壇經》說,定力如燈,智能如光,有定力就可使智能明發,覺悟真理。至於定力自何而來?佛家說,須有堅、誠、恒之心,才能有大定、修大行、成大果。且不說佛,其實,現實生活中,大凡能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一定要有定力,有定力,才能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有定力,心才能安然入靜,才可博覽群書,潛心著述,才可藝壓群雄、出類拔萃,有所成就;無定力,如心無主骨,容易為浮名近利所誘惑,心神旁騖,意志不專,甚至隨心所欲、隨欲妄為, 或止於小成,或半途而廢。韓國圍棋大師李昌鎬,被人稱為“石佛”,對弈時無論處於優勢還是劣勢,均鎮定如常,不露半點聲色,一步棋走出後,別人往往在數步或數十步後才能看出其意圖,這一切都因為其有著超常的定力。曾聽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說“定”,他說,佛教講這個”定”。就是提倡心力的高度集中,培養定力。外出閑雲野鶴,返家靜如處子。多年來,我就養成了一個寧靜的心態,排除掉各種煩惱,養成自己心裏頭的乾淨,心裏頭的安定,所以才能”定”在做學問上。也正是有了這個“定”,香港這個追功逐利,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城市,才有饒老這位學壇泰斗的存在。

我們常說自律,其實就是淡定自製的能力,世上真正有力量的人,都是能自己控制住自己情緒、感情和行動,有堅強定力的人,面對侮辱、委屈、挫折、傷害甚至失敗,能鎮靜理智,泰然淡定,自我克制、自我化解。如果缺乏定力,遇事不能自我克制,往往就會盲目衝動,輕佻浮暴,甚至胡作非為,極可能成為道德和法律上的失敗者,很可能會淪為階下之囚。所以,不論遇到什麼事都應保持冷靜理性的心態,多考慮事情的前因後果,不能憑自己的意氣用事,以免出現不可收拾的後果。

當然,培養自己的定力,並非是要你對人麻木冷漠、明哲保身;對事敷衍塞責、袖手旁觀,或像一頭溫馴的小綿羊一樣任人戲弄宰割。一個人的定力,就是忍耐的毅力,智慧的修養。無論是忍辱負重的堅韌、還是韜光養晦的沉默、抑或是壯士斷臂的悲烈,都需要堅強的定力。什麼從容不迫、寵辱不驚、臨危不懼、穩如泰山,所謂“每臨大事有靜氣”、“君子不欺暗室”,“柳下惠坐懷不亂”等等這些,都是定力之功。古往今來,一切君子賢達、成功人士,無不“克已利人”,定而後得。可見,定己方能定人、定事乃至定天下。“定”讓人心安入靜,更使人生慧、開悟、明道並走向成功。

2005.5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