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只有當某個部位出現了毛病才會想到這個器官的存在。說的也是,一個健康自在的人,怎麼會整天去惦記著自己體內胰膽之類的內臟呢?人的生活其實也是這樣。當你用心關注某一方面的事情,可能說明你在這方面開始或已經出現了問題。反過來說,人的許多煩惱、痛楚,大都是由於太過執著,太過專注,太過自我造成的。
佛經道:“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這“嗜好”就是欲望,欲望不能滿足就產生煩惱,試想人的欲望怎麼可能滿足呢?禪宗初祖達摩大師說:“為己者,橫生計較,即會感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寒熱風雨等一切不如意之事,這都是妄想之所現”。人生中各種各樣的苦惱,都是因“我”的出現,由妄想而產生的。
老夫子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為我為己,是人皆有之與生俱來的情結,適當理性的自我,可以給人帶來自信、自尊、自愛和自強,從而努力追求達到實現和超越自我的目標。但過多的自我,卻往往會使人產生自負、自傲、自大、自卑、自憐、自私、虛榮、嫉妒的心理和行為,給自己帶來了各種各樣痛苦不安和挫折失敗。
有些人,一開口就提“我”,一轉念就想“我”,事事為“我”而為,這樣的人不是狂妄自大,自我膨脹就是心虛氣弱,自卑妄執所致,總怕別人不知道自己看不起自己,忘記自己,而過度關注自己,考慮自己,曲意去表現自己,暴露自己,這不單是心志不成熟,輕狂浮躁,心理脆弱的表現,更是自己在折磨自己殘害自己。你看,如果對誰背後說過你罵過你,誰做過對不起你的事而念念不忘,耿耿於懷,忿恨於心,時有報復之圖,這無異於在自尋煩惱自己在和自己過不去;錢是好東西,但如果為了錢,為了得到更多的錢而殫精竭慮去坑拐騙去貪污受賄,錢可能給你帶來的不是快樂更多的是負擔甚至是災難;能當官令人尊敬,但當了官如果整天板著個臉,自以為高人一等,大擺官架子,不論官再大,也聽不到別人的真心話,交不到真正的朋友,只會自己孤立自己,給自己帶來苦惱和麻煩;年紀大了,身衰體弱,思維老化,如果能忘掉自己的年齡,不以老賣老,想幹嘛幹嘛,能幹嘛幹嘛,人就會變得身心愉悅,忘記衰老,不知老之將至或老之已至。我們常可見到聽到一些人那怕是一些明星名人,因為失意,失落而悲傷憤懣、自暴自棄,行為出格,甚至仰藥跳樓。這都是因為自視過高,自戀成迷,太過於執著於自我,太在乎於眼前一時的得失而自閉抑鬱,自我毀滅。
“無我”無心,其樂融融,“有我”有心,則煩惱不斷。歷來禪者便是要拋棄“有我”而達到“無我”,“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個人如果能達到無心無我,無來無往,四海之大,處處都是禪者安穩快樂的家。曾有緣聽釋本煥大師弘法,大師說:我們所作的一切有什麼期待,沒有什麼期待,只不過放不下一個“我”,如果能真真實實放下一個“我”,那麼就會明心見性。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我”障若除,有什麼不快呢?
心中無我,海闊天空。“無我”就是要忘記自己的思想、得失、成敗、錢財、官階、地位和年齡,只有心中無我,清寧平靜,無牽無掛,大覺大悟的人,才能容納一切,笑對眾生,才能不為世俗所打擾,不為世道所困惑,不由身外物所牽引,才能無私無畏,寵辱不驚,金剛不動,正所謂“心底無私天地寬”。行文至此,想起多年前朦朧詩人北島有一首《我是誰》的朦朧詩:我是誰?我是我,我非我,是我非我,非我是我,我不是我,我就是我。這詩似乎告訴我們,要知道自己“我是誰”,很好地把握自我,又要知道自己“我不是誰”,不要太自以為是,沉溺於自我,也不要太妄自菲薄,顧影於自憐。
是啊,天地悠悠,你算老幾?老子說,“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為忘已。忘已之久,是之謂人於天。”此正所謂心中無我,天人合一。道家主張逍遙處世,不為外物所擾,進而洞察外物,以觀自身,達到忘掉外物,甚至忘掉自我,最終人道以合、天地相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境界,這就是得道。作為浩浩天地茫茫人海中的渺渺一粟,我們不應把自己想像得那麼偉大,更不能自我封閉地將自己囿於自我為然的小圈子裏,只有清心忘我,才能將自己融入社會,匯入自然,才能更好地正視自我,認識自我,進而超越自我,實現自我,這是做人的最高境地。正如達摩大師所言:聖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是因為不見自己;不覺苦樂者,是因為滅己之故。
“無我”是一種處世心態,一種生活智慧,更是一種至高境界。人,只有心中無我,才能實現真正自我,享受自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