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仁者壽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18 16:26
90歲的趙世光向96歲的莊世平先生介紹其作品。

多年的忘年交,香港美術研究會永遠會長趙世光先生“九十近作展”在香港大會堂隆重開幕,主持開幕式的是同為鄉親的全國僑聯副主席95歲的莊世平先生。握著莊老和趙老的手,看著趙老90歲後創作的幾十幅畫作,心裏深為這些長者的精神所感動。近年來,趙老以耄耋之年不停地實踐他的“衰年變法”,同時忙於義展籌款,先後在內地捐建了6間希望學校。步出香港大會堂,忽然想起我多年來相識相交的多位敬仰的前輩學長來:1晏濟元(106歲)、王蘭若(97歲)廖冰兄(91)、饒宗頤(90歲)、丁聰(90歲)、方成(81歲)、樓浩之(81歲)、田原(81歲)、金庸(80歲)、穀有荃(80歲)等先生,他們都享有天年,他們的長壽“秘訣”,雖未曾說過,但其實一樣:博學睿智、寬厚仁愛,對生活真誠豁達,對藝術孜孜的追求和“毀譽不動,得喪若一”的心態。正所謂大德必有大壽,仁者壽,壽者康,康者健是也。

“仁者壽”出自孔子的《論語-雍也》。怎樣的人是“仁者”呢?孔子說:“仁者,愛人。”就是說待人要寬厚大度,充滿愛心。在《中庸》中孔子更進一步說明“大德必得其壽”。韓愈對“仁”也有注解:“博愛之謂仁”(《進學解》)。仁者,就是要有愛心,要胸懷要廣闊,心態要平和。孔子還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君子(仁者)襟懷開朗,無論得意或失意都是豁達樂觀,不驕不躁,“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小人處世以自己為中心,以求私利目的,總覺得自己吃虧,長期心理上苦悶,精神上壓抑,所以要“常戚戚”。如此心態,能長壽得了麼?俗話說,“名醫多高壽,皇帝皆短命”。歷史上不仁不德的暴君,一般都活不長。倒是那些胸懷寬廣,高風亮節,不貪不淫,有崇高追求和高尚志趣的大德者,大都能安享天壽,頤養天年。什麼叫“心底無私天地寬”?因為心裏沒鬼,坦坦蕩蕩,沒有自私的偏執和妄求,沒有忌賢妒能的憂慮和嫉恨,始終能保持心平氣和,泰然自若和坦坦蕩蕩的心態,這是養心之道,更是長壽關鍵。現代醫學不是說明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體魄更重要嗎?

有首流行歌曲《好人一生平安》,現實中忠厚老實的人雖不見得都能健康長壽;但好人因為沒有過多的心理負擔而活得心安理得,睡得安穩自在,比起那些心懷鬼胎、心術不正的人,日子要過得舒心坦然,人自然要健康、快樂得多。“善有善報”畢竟是一個古老的事實。

人活在世上各有所求,也就各有所累。有的人為爭權奪利,整天以“階級鬥爭為綱”,勾心鬥角,你爭我奪。既要殫精竭慮想如何置人於死地,又要提心吊膽提防對手的明槍暗箭,惶惶不可終日;有的人欲海無邊,貪婪成性,總恨不得將天下的財富都鯨吞進肚。為達到目的,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大肆搜刮不義之財,貪污受賄,但又害怕東窗事發而日夜憂心忡忡;有的人妒能忌賢,看到別人能力比自己強,活得比自己好,職位升得比自己快,常常咬牙切齒,盤算如何踩低人家而心力交瘁;還有的人一心想往上爬,施展渾身解數,奔走於權貴名門之下,吹牛拍馬、趨炎附勢、看風使舵;對上奴顏婢膝,對下作威作福,當面陽一套,背後陰一套,若有風吹草動,出賣朋友親人,出賣靈魂肉體,一切都可以當作往上爬的墊腳石。這些人的神經整天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神思恍惚,長期失眠,要靠安眠藥才能勉強入睡。但還未醒過來又在計算要怎麼去跟人鬥,如何再去撈一把。如此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損其肌膚,“身非石木,其能久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皆揺。”現代科學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人體許多疾病的發生與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古語說“為富不仁,理無久享”,“惡有惡報”並非沒有道理的。

孟子曾提出:“不動心”──“寡欲”──“收心”,最後達到“養浩然正氣”的境界。當今世界充滿著各種誘惑,使人心旌動盪,孜孜以求。孟子的“不動心”,就是要排除一切困擾和引誘,做到既“不以得為喜”,也“不以失為憂”,保持內心的清靜安寧。做人心地高潔,做事行為清白,在精神上輕輕鬆松、沒有負擔;在心理上無憂無慮,無怨無悔;吃得香甜,睡得踏實,活得安寧,真正享受心靈無瑕,身體無病,“仁者壽”的快樂。

2006.1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