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蔡若蓮:努力培養學生「向心力」 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
作者:黃雪峰 何加祺   來源:香港商報    2022-07-15 08:53
蔡若蓮表示,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是對香港25年來「一國兩制」實踐的總結,「四個必須」與「四點希望」都說得很清晰,不只是對香港人說,更是對全世界說,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識港網訊】「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發展,則香港發展;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對香港青年的關心和厚愛尤其引人關注。新任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接受商報訪問時表示,自己上任後的首要工作就是「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努力培養學生們的「向心力」,即有方向、有熱心、有能力,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她透露,為加深學生對「一國兩制」的認識,特區政府已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加入相關課題。

年輕人要有方向有熱心有能力

蔡若蓮表示,自己開展新篇章的首要工作是「讓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這亦是她一直以來的努力目標。因應社會各界對年輕一代的關心與關愛,她希望能與教育界一起努力,共同建構香港的教育,讓年輕人在學業、就業、創業上裝備得更好,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她指出,未來要裝備年輕人如何去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把握好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包括提升對國家、國情的認識,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國民身份認同等。同時,亦要裝備好自己的能力,包括STEM、STEAM、職專教育發展等各方面。

蔡若蓮續說,教師團隊很重要,希望社會有尊師重道的文化,讓老師們發揮其專業操守、專業能力,從而令家長放心,令社會對教育有信任,才能做到不負各方所託。她認為,年輕人要認識「一國兩制」這個長遠制度,未來要投身建設美好香港的行列,老師本人對國家觀念、香港制度的尊重就很重要,否則難以教導學生。

蔡若蓮認為,教育必須幫助學生培養「向心力」。她進一步闡釋說:向,除了愛國愛家外,年輕人亦要有志向、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與遠大夢想;心,即是要對生命有熱情、熱心、有愛己愛人之心,亦希望他們有好奇心;力,即有能力做成事。

香港教育有不斷改善的空間

香港近年學生人口持續下降,蔡若蓮指「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老師流失情況亦明顯,「是一個挑戰」。她點出,學生人口下降有多個原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最大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新來港家庭數目也明顯減少。同時,多個國家和地區將移民門檻降低,部分家庭選擇了移民。

蔡若蓮坦言,香港正面對人口下降的結構性問題,面對這一不可逃避的現實,當局正研究通過校舍重置計劃,將學額過剩地區的學校搬遷至新發展區,回應當區發展的需求。她期望這項措施可優化香港教育質素,同時解決學童人口下降所帶來的現實問題。她又提到,當局正興建兩間特殊學校,可加快特殊學校的宿舍及學額的供應,優化特殊教育的環境。

蔡若蓮相信香港教育有不斷改善的空間,永遠可以做得更好,惟家長配合也很重要。她呼籲家長不要有比較的心態,希望幼稚園可以做到「從遊戲中學習」,小學則有一個健康的校園生活。

加深師生對「一國兩制」認識

蔡若蓮表示,習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講話是對香港25年來「一國兩制」實踐的總結,「四個必須」與「四點希望」都說得很清晰,不只是對香港人說,更是對全世界說,為香港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她介紹,本學年推出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已經設有「『一國兩制』下的香港」課題。因此,學生學習習主席講話內容就很正常,希望校長和老師們能認識和了解這篇重要講話,對香港的教育、對學生的生涯規劃都有幫助。

至於國民教育方面,教育局正以「多重進路、互相配合」來推行。蔡若蓮稱,這不單是知識層面,亦是建立態度及價值觀,必須全方位推行,結合不同學科、周會、考察交流等,因此現時沒有迫切獨立成科的需要。在國家安全教育方面,教育局也制訂了課程框架,結合15個學習領域/科目,目標是為學生建立一個整全的國家安全觀念,學校同時亦成立專責小組,目前進展良好。

為學生撬鬆「一試定終身」壓力

此外,中學文憑試將於本月20日放榜。蔡若蓮稱,當局一直嘗試「撬鬆」一試定終身,讓同學們把握機會,做好生涯規劃。她指,今年約有5萬名考生,但有2.3萬個大學學位、2.4萬個專上教育學位,再加上職業訓練局的學額,合共有6萬多個學額供應,所以是「條條大路通羅馬」。她希望同學們按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多元發展,實現夢想。

談及副局長人選方面,她希望團隊可以熟悉教育,並有一定的政府工作經驗,若心儀人選有這樣的專業和經驗會更好,現時正努力尋找。

大灣區係港青大舞台

隨著國家發展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開展,近年選擇到內地升學的香港學生越來越多,不少本港大專院校亦相繼到內地開設分校。在今次訪問中,蔡若蓮多次強調,大灣區將是香港年輕人的大舞台。她鼓勵年輕一代不要只著眼於香港,應多參與內地考察活動或到內地實習,親身體會大灣區的發展前景。為了讓年輕人行走大灣區時更方便,當局正加強內地與香港的學歷及資歷互認,達致「一試多證」。

港人赴內地升學渠道多元化

現時有數以萬計港人在內地就業及定居,為解決其子女的讀書問題,已有不少辦學團體在大灣區建立港人子女學校。高等院校方面,則有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蔡若蓮表示,這些辦學團體除了要遵守內地法律外,必須得到內地政府的支持與配合,例如尋覓興建學校的土地等,她很感謝內地有關部門提供的支援。

目前,香港學生到內地升讀大學的途徑有三個:國家教育部推出的「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港澳台聯招考試」;六大院校獨立招生渠道,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深圳大學、暨南大學及華僑大學。

蔡若蓮認為,「內地高校招收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學生計劃」十分重要,該計劃有助拓闊年輕人的視野,認識國家與世界的發展趨勢,了解各行業日後需要哪些人才,然後向著目標進發。她指,本港大學的科研能力較強,但由於過往較少涉及航空科技、人工智能(AI)等內容的課程,若年輕人到內地升學,就會了解到相關行業的發展潛力。

冀盡快啟動內地考察計劃

本學年起,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中四級推行,為了讓學生更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親身體驗國情,教育局早前已向全港中學發出通函,提供21條內地考察路線,行程由2至5天不等,提供約5萬個名額,涉及1.4億元。局方要求提交專題研習報告,學校可按路線及參訪內容訂定專題研習報告的框架和要求,可採取多元化方式,例如課堂/早會匯報、學生學習概覽、學校成績表等,反映學生學習效果。

蔡若蓮表示,為確保考察路線的高質素,需與內地多個省市的對接單位聯繫及安排細節,內容涵蓋歷史文化、環保、經濟等不同課題,大部分集中在廣東省的幾大城市。她感謝內地對接單位的支持,並期望在新冠肺炎疫情緩和、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後,盡快啟動有關計劃。

多方支援內地生來港學習應試

至於跨境學生來港學習方面,蔡若蓮指,特區政府一直有與內地部門商討,過去亦曾在疫情穩定時,安排兩個年級的跨境學生經兩個口岸來港上課,若將來情況許可,當局會繼續提供支援。

此外,考評局早前宣布放寬考試規則,2024年起容許內地合資格學校參加及舉辦中學文憑試(DSE)。

另一方面,教育局現時正研究在天水圍增設一所提供內地課程的學校,專收內地人才的子女,亦即日後的非本地高中課程或將有內地高考的選項,冀望進一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

BOB_6977.JPG

蔡若蓮以米芾行書字體寫下《愛蓮說》。 記者 崔俊良攝

蔡若蓮醉心書法 最愛《愛蓮說》

作為教育界資深人士,蔡若蓮從事教育工作20多年,曾擔任福建中學(小西灣)校長,身兼教聯會副主席等職務,2017年擔任了教育局副局長,今年又獲委任為教育局局長。而作為教育部門的首長,個人修養及身教顯得十分重要。

在繁重公務之外,蔡若蓮醉心研究書法,並從中學習到中國傳統文化。採訪當日,新聞秘書特意在會議室外的電子顯示屏上,展出蔡若蓮今年初以書法家米芾為學習對象所寫下的《愛蓮說》行書作品。

蔡若蓮表示,周敦頤的《愛蓮說》和諸葛亮的《誡子篇》是她最喜愛的作品。其中,前者講求價值教育、個人品格,作者以植物來比喻人,將蓮花視如「花之君子者也」,她希望「在這個價值觀紛亂的世代中,能夠有一個清醒,(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至於後者,她特別喜愛「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一段落,以及文中提及的「寧靜致遠」(「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境。

蔡若蓮說,通過書法練習,她得以接觸這些好作品,從而修練自身。她也鼓勵學生多學習書法藝術,將傳統文化融入生活之中。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