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評評職稱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18 14:40

曾向一位民營企業家問過一個近乎無知的問題:事業做得這么大,這么成功,為何不去申評個職稱?年輕的老闆不以為然地笑了,要職稱幹嘛?做生意搞經營關鍵是要會賺錢。好多國有企業的老總不都掛著高級經濟師的頭銜,企業還不是在連連虧損甚至資不抵債?說來倒也是,名片上一串串光鮮的職稱固然誘人,但做生意幹事業最要緊的還是要靠真本事硬功夫。

記得20多年前上大學,在校園裏見到被稱作教授的人,大家都打心裏覺得了不起而肅然起敬。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中高級職稱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常有一些老熟人一年半載不見就成了高級專業人才,令人刮目。環顧前後左右,發現現在教授或相當於教授級職稱的高級知識份子,猶如深圳街上的總經理一樣普遍。高級職稱的人多了,本是好事,但事實上是不是20年間我國的國民素質就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全民都步入高知識化?我看並不盡然。君不見有掛著研究員招牌卻多年研究不出點成果,名為教授卻長期寫不出一篇論文,號稱主任醫師卻頻頻發生醫療事故甚至醫死人……還有許多有稱無職或不用負什麼職責的高級××師、主任××。時下多少有職稱的人其水準和業績能相稱,其名能真正發揮作用?有人說“今天似乎只有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的兩院院士還能經得起打假的檢驗。”魚龍混雜的職稱太多太濫、不稱職的職稱滿天飛,這是職稱的不幸、知識的悲哀,只能令職稱掉價貶值,讓人不敢信職稱。

職稱本來是一個人專業學術水準和地位的標誌。為何現在有關系、關係不大或完全沒關係的人大都喜歡搶著職稱的帽子往自己頭上扣,因為目前的職稱像一個時尚的花瓶,不單好看還管用。一個人有了職稱,似乎就有了身份和地位,就會有待遇。什麼工資、住房、醫療、福利等都會隨著職稱的出現,水漲而船高,而且不管風吹浪打,只上不下,終生受用。許多人奮力拼搏去爭取職稱,並非真是想對自己專業學術水準的確認,更多考慮的是那名利雙收的效果。一些地方和單位,為了體現“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將職稱與行政級別聯繫起來,中級職稱等同科級、高級職稱等同處級。專業職稱雖不是官,卻與當官有異曲同工、殊途同果之妙。因而,對某些人來說當不上官的可退而求其次去謀求職稱。社會上出現千軍萬馬去擠職稱“獨木橋”的現象也就見怪不怪了。

一位多年任高評委的學者感慨地說,我們現在評高級職稱,不單單是依據被評者的學術造詣,還要考慮到他的政治傾向、社會影響、工作態度,人際關係,乃至年齡和健康狀況。因此,我們將某人評定為高級職稱,不僅僅是單純一個學術上的考量,而是對這個人各方面的綜合評價。有的更將職稱評定與“官本位”聯繫起來,如當個廳局長沒有像樣的職稱,怎能服眾怎麼去當領導,而一個連科長都沒當上的人,又能評什麼高師?當官容易評上職稱,評上職稱更容易升官。現行這種有中國特色的職稱評聘體制,即使是靠真功夫評上職稱的,有些一上了“高級”,也會認為已“搏到頭了”,不思進取,業績平平甚至毫無建樹,但仍照樣享受“高級”的待遇。還有的早就不再從事某種專業了,但仍戴著專業職稱的帽子,領著相應的工資。這種種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帶來了許多消極的負面影響。

行文至此,又想起那位在國內外擁有十幾家生產企業的年輕老闆的話:“不管你是高師還是幼師,是博士還是戰士,只要你能幹事幹好事,你就有本事,我就高薪用你,能者上。”此話雖有調侃之意,但卻不無深遠之理。“能者上”我們喊了多年,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容易。事實上,根據一個人的專業能力採用聘用制來相應聘用,這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做法,可以說是國際慣例。近日欣聞,中國科學院宣佈停止各類專業技術職稱的評審,全面實行“按需設崗、公開招聘、擇優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員崗位聘任制,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更是給予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示。

2001.5.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