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文明與和諧——訪美隨感之五
作者:秋風   來源:識港網    2019-03-18 14:37
在美國,隨處都可見到這樣和諧的鏡頭,讓你感受到一股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溫馨。

在美國的日子裏,滿大街見到的不管男女老少似乎個個都彬彬有禮,說起話來語調平緩,態度溫和,面帶笑容,走在大街上常有毫不相識的人向你微笑點頭打招呼。心裏總想,這美國佬從沒受過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的教育,也沒聽說搞過什麼文明禮貌運動,這全民性的文明之風究竟是打哪來的?

在美國的大街上、商場裏、賓館中,在一切公眾聚集的場所,絕少聽到高聲喧囂的談笑,更看不到粗起脖子來吵鬧的。人們習慣於輕聲細語地說話,連餐廳裏喝湯嚼麵包都是靜悄悄地進行。所以,即使在人頭湧湧的超級市場,也不覺得喧嘩嘈雜。有一次在一個義大利餐廳吃飯,講話大聲一點,周圍的人都奇怪地回頭看看,搞得我們怪不好意思地靜了下來。乘飛機、上車船或走進什麼門口,人們總是相互謙讓,超過兩人以上的一定是靜靜地自覺排隊,秩序井然,絕不會爭先恐後地往上擠。在公共場所,聽到最多的是“Sorry”和“Excuseme”。有時走路與別人相碰,不管是誰錯了,那怕明明不是自己的過失,這裏的人都會主動向你道聲“Sorry”;有時要請你讓一讓路什麼的,也會客氣地說一句“Excuseme”。在電梯中或在住宅區裏散步,一些不認識的人常常會友善地向你微笑點頭問好。美國的馬路上汽車總是賓士不絕,但總是主動地自覺地避讓行人。每到一個交叉路口,不管有沒有行人通過,都要減速,直至停頓一下,弄清沒人後車輛才繼續行駛。如果遇到有行人過馬路,都會遠遠地在停車線外停下來,招手讓行人通過。而行人,當十字路口紅燈亮時,即使暫時無車通過,也都會習慣地站著等綠燈亮了才走。大家似乎都不覺得這樣有什麼“吃虧”或是“傻子”。在這裏,你會感受到禮貌與謙讓好像已成了大洋彼岸這移民國家全民性的民風民俗了。

最使人感動的是在美國問路。有一次,我們從華盛頓開車去紐約。順道到一個黑人聚居的小鎮觀光,在鎮裏迷路了,走進加油站問一位黑人婦女,她非常耐心地聽著我們蹩腳的英語,不厭其煩地連比帶劃地向我們指路,看到我們並沒全聽懂她指示的方向,乾脆放下手中的活,走出加油站把我們引上馬路。在回國的前一天晚上,因為誤機找不到機場賓館,我們問一位在機場門口等車的年青人,他表示抱歉,也不知該怎麼走,但他拎起背包,領著我們走了好遠的路去服務台問工作人員,再帶我們下樓到一個機場酒店巴士站的門口等車,才道別離去。這種“多管閒事”的熱情,令我們這些人生地不熟的遊客們久久不能忘懷。

在這裏,也許是相互謙讓的包容和文明禮貌的秩序,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了友善共處的和諧。至少在表面我們看到的是這樣。我們參觀過許多地方,不論是高科技企業,大學還是報社、社會團體,人們和睦相處,絲毫看不出有半點的隔閡。在旅途的遊艇上,遇到一群出來春遊的小學生,不論是白人、黑人還是黃種人、棕種人,孩子們似乎都忘記各自的面孔膚色的不同,都在盡情地歡笑嘻鬧,充滿著天真無邪的快樂。一位白人女教師摟著一位不知是身體不適還是因什麼事不高興的黑人小姑娘,細語勸說,百般呵護,讓你感受到一股民族大家庭的融洽和溫馨。

過去,我們曾在書裏讀到美國是一個“腐杇、沒落、冷酷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誠然,美國固然有其腐朽與冷酷的一面,但作為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充滿著激烈的競爭。現代資訊社會,要競爭就必須有合作。人與人之間注重以禮相待、和睦共處,這不是一種表面上的虛情假義,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一個融洽、和諧、安定的社會對一個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特別是一個像美國這樣多民族的移民國家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試想,生活中,人際間,許多猜疑、磨擦、矛盾、衝突、往往可以通過寬容的諒解和禮貌的謙讓而獲得緩和與消釋,以至能融洽地相互凝聚在一起,從而形成一種精神、一股力量。我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其實國家也是一樣,一個國家能做到全民性的和諧共融不就是興旺強盛的表現嗎?美國能這樣,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偉大的中華民族又何嘗不能這樣?

2000年2月

责任编辑:wuz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