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提速發展北部都會區,香港未來不可遲疑
作者:雨點   來源:識港網    2025-02-19 09:29

香港正處於關鍵的經濟發展階段,而北部都會區(簡稱「北都」)的全面推進無疑是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城市發展規劃之一。近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已明確表態,未來幾年北都相關工程將陸續上馬,同時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手段,包括政府債券的發行,確保發展進度不受公共財政狀況限制。這一策略無疑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但更重要的是,外圍環境複雜化的挑戰,香港必須提速發展,搶佔未來。

北都是香港未來經濟引擎

北都規劃面積達3000公頃,從西至東劃分為四大區域,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創新科技地帶」,涵蓋河套香港園區和新田科技城。香港近年來積極佈局創科產業,希望借助大灣區的高端製造與市場規模,打造一個全球領先的科技生態圈,同時形成與深圳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聯動,形成高端科技產業鏈,而北都正是承載這一願景的重要載體。

河套香港園區已經有首批大樓落成,即將投入運營,同時香港政府也在努力推動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促進港深科技合作。而新田科技城則肩負著科研成果轉化的重任,目標是打造香港的科技產業聚集地,吸引國際高端科技企業落戶。透過這些舉措,香港不僅能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也能在未來的人工智慧、晶片製造、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中佔據一席之地。

提速發展的必要性

相較於深圳,香港的基礎建設和產業發展步伐明顯落後。深圳的河套科技園已初具規模,而香港的部分仍在建設中。如果不能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跨境合作機制、吸引國際資本,北都的科技產業優勢將難以兌現,甚至可能被邊緣化。

為何必須提速?

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影響產業落地

產業發展依賴完善的交通、商業、辦公空間,而北都的基礎設施仍需儘快落地。政府必須加快施工審批、優化建設流程,確保北都成為企業可立即進駐的區域,而非紙上談兵的規劃藍圖。

二、港深融合步伐緩慢,科技合作需突破

目前,科研設備、人才、資金的跨境流動仍受限制,影響創新生態建設。政府應推動試點,優化跨境政策,確保北都真正融入「大灣區科技產業鏈」。

三、國際企業與資本仍未形成聚集效應

香港要成為科技中心,必須吸引全球科技企業落戶。政府應提供「稅收優惠、人才引進便利化措施」,提升對高端企業的吸引力,形成科技產業集群。

政府發債:融資支持提速發展

北都的建設涉及龐大資金需求,而香港過去幾年因疫情等因素導致財政赤字增加,政府財力有限。在此背景下,適度增加政府發債規模成為現實選擇。陳茂波指出,香港目前的債務占GDP比率僅約9.3%,遠低於美國、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即便適度提高,仍屬於穩健範圍。

事實上,全球許多經濟體都依賴政府債券融資進行基建投資。例如,新加坡的債務占GDP比率高達175%,但其基礎設施建設遠超香港,科技產業亦遙遙領先。香港若要迎頭趕上,適度發債投資未來無疑是合理之舉。

此外,政府債券深受市場歡迎,2024至2025年度的綠色債券及基建債券,機構投資者的認購額達三到七倍,顯示市場對香港債券市場的信心。因此,通過發行長期政府債券來支持北都建設,既可滿足融資需求,也有助於壯大香港的債市,進一步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公私合營模式的機遇

除了政府發債,北都的發展也可借鑒公私合營模式(PPP)加快推進。政府已計畫在北部都會區試行「片區開發」模式,通過招標引入私人資本參與基建和土地開發。這種模式不僅能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能提高市場運作效率,促進土地資源的更有效配置。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香港在基建專案中公私合營的案例較少,但國際上已有眾多成功經驗。例如,英國的倫敦交通基建、澳洲的悉尼城市更新等,均通過PPP模式取得良好成效。香港應大膽嘗試,推動市場力量參與北都建設,加速推進整體發展。

北都成敗關乎香港未來

北都的開發是香港近年來最具雄心的城市規劃之一,更是推動香港融入大灣區、邁向科技強國的重要戰略佈局,不僅關乎香港的短期經濟增長,更決定了香港在未來數十年的全球競爭力。如今全球科技變革正進入加速階段,「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將深刻影響各行各業,而香港若錯失這一輪科技革命,未來在全球經濟版圖中的地位恐將進一步邊緣化。

港府需要明確發展目標,採取更積極的策略,推動北都儘快從規劃走向現實。此外,社會各界也應積極參與,尤其是本地企業,應把握機遇,共同推動北都成為香港新經濟的核心增長極。

香港,不能再等!

本網評論員 雨點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