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產能過剩論:美國的新型PUA話術
作者:路易   來源: 識港網    2024-04-15 14:58

“產能過剩”(Overcapacity),這個概念最近在全球爆火,成了媒體熱詞。在日前訪問中國行程中,這個詞幾乎成了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的口頭禪。

有媒體統計,單單4月5日、6日兩天,耶倫就在不同場合提了8次“產能過剩”。對此,她解釋道:中國的產能(主要指電動車、光伏和鋰電池三大產業,被稱為中國制造“新三樣”)大大超過了中國國內的需求,也超過了全球市場的承受能力。產能過剩可能導致大量低價出口,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公司和工人造成傷害。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符合邏輯。以電動車為例,行業數據顯示,汽車產業涵養了美國約5%的勞動人口。現在中國產量高,價格低,美國的車企賣不出車,工人就要失業。失業是社會災難,任何政府都要出手幹預。

然而,看來這位頂級經濟學家的經濟學知識掌握的不夠牢固,她忘了經典經濟學原理: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的差別。 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這可以說是西方自由貿易體系的理論基礎。

很明顯,美國傳統車企在這一波電動化浪潮中已全面落後,不僅除去特斯拉沒有一個品牌進入全球電動車銷量前10,就連福特、雪佛蘭在美國電動車市場中的市占率加在一起也只有12%。除去特斯拉和睿維安(Rivian),美國市場電動車前10名有6家外國企業,這還是在電動車發展最迅猛的中國車企未進入美國市場的前提下。

事實證明雖然特斯拉異軍突起,但美國汽車業整體在電動車領域已經不具備比較優勢了。按照理論,美國應當認清形勢,設立合理貿易規則引入優勢市場的電動車,讓消費者得到更低價的環保產品,推動社會綠色轉型,這是對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更好的選擇。至於資本與勞動力資源,應該以政策和市場引導轉向本國更具優勢產業。

耶倫提到的另外兩個領域 — 鋰電池和光伏產業也是同理。

然而,美國政府卻選擇不承認自身發展的局限,生搬硬套一個“產能過剩”的話術,企圖“PUA”中國,讓中國自我懷疑,從而為穩定兩國關系做出讓步。這個詞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戀愛關系中的一方通過精神打壓等方式對另一方進行情感控制。

產能過剩是指生產能力超過市場需求,供給存在閒置。就是你做飯做多了,再便宜也沒人買,因為吃不下了,只能在鍋里爛掉。但如果市場有需求,那就不應歸類為產能過剩。依然以汽車產業為例,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國內汽車產量為784萬輛,出口381.3萬輛,日系車又以性價比高為特點,為什麽日本不是產能過剩?

美國20%的農產品銷往中國,加上運費、關稅後售價依然比中國很多本土農產品便宜,為什麽美國不是產能過剩?這種違背正常國際貿易原則的話術,想必耶倫的經濟學老師聽到了也會扶額嘆氣。

實際上,從全球市場需求和未來發展看,當前電動汽車產能不僅沒有過剩,而且遠遠未能滿足市場需求。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萬輛,主要國家的市場平均滲透率僅為16%。這好有一比,就像數碼相機出現後,只有膠卷產能過剩,存儲卡一定不會產能過剩。未來產業的需求只會隨著技術叠代和成本下降而越來越高,補充產能還來不及,何來過剩?

另外,近年環境保護成為了國際社會的共同目標。而將理想變成現實的最重要基礎就在於如何為市場提供可負擔的轉型商品。任何一國為世界提供物美價廉的相關產品,都應得到尊重。美國政府已將推動綠色轉型作為國策,但當可負擔的轉型商品出現的時候,他們又要求價格必須按照本國落後產業的標準制定,這是什麽奇怪的思路?

實際上,反過來思考就明白了:如果現在是特斯拉產量高,價格低,占據全球電動車產量的三分之二,耶倫還會講產能過剩嗎?

所以,“產能過剩論”翻譯過來還是“中國威脅論”,把自身產業政策的失敗,說成是中國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和業界面對中國新產業崛起極度焦慮的體現,是心病,要治。

但實際上,這病也不難治。在此,筆者就冒昧的為美國開幾副藥。

一是開放。這正是中國電動車產業成功的秘訣。2019年特斯拉來到中國建廠,在過去的三年多里在中國市場累計交付140萬輛。在此過程中,特斯拉影響了消費者心智,推動了智能電動車的接受度,激發了中國電動車產業鏈的活力。在此過程中,各家車企技術不斷叠代,消費者持續受益,電動車產業持續升級,中國離環保目標也越來越近。

二是合作。的確,美國的汽車產業近年沒落,即便在傳統汽車領域也被日韓歐洲車企拋離,當年的福特神話早已成為歷史。如果美國希望在電動汽車浪潮中扳回一城,那就應該放下身段,找到優勢市場的優勢企業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在本土建廠,利用領先企業的優勢技術提升競爭力,促進產業鏈發展,並且帶動就業。

這正是中國車企過去30年的成功路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有長安福特、上汽通用,那現在也完全可以有福特長安、通用上汽。

三是創新。雖然汽車產業衰落,但美國的整體科技水平依然處於世界領先。智能電動車時代,汽車的概念被大大擴展,美國汽車業界可以利用本國其他產業的優勢提升自身實力。例如人工智能、芯片、大數據、娛樂業等等,都可以形成比較優勢,提高電動車產業競爭力。甚至利用領先的研發能力開發出更好的新能源汽車,給消費者更多選擇。

以上都是美國在此次產業浪潮中可以做的事。然而,他們只是把心思放在如何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如何編纂話術,如何PUA中國上,最後的結果一定是越來越落後,失去一個產業,失去一個時代,乃至失去美國立國之本:“多元、開放、包容”的精神。

科技的進步,市場的發展是客觀規律,不會因為某些政客落後的思維意識而改變。可能再過幾年,隨著全球綠色轉型的推進,美國再想用產能過剩的說辭PUA中國,國際社會也不會再當真了,權當失意者的自言自語,聽聽就算了。

本網特約評論員 路易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