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業界早前向政府提交加價申請,運輸及物流局昨向立法會提交的最新檔披露,業界建議將市區的士起表價由27元加至32元,新界的士及大嶼山的士分別由23.5元及22元加至28元;而跳表則加兩毫,行李費亦由每件6元加至7元。整體平均加幅由11.68%至16.95%。
業界今次要求的加幅,比通脹2.1%還要高。事實上,這並非的士業界首次獅子開大口,早在2017年獲准平均加價8.6%至11.2%後,翌年又再提出加價要求,落旗加價6至10元,平均加幅20.4%至25.7%,但其後相繼發生黑暴和疫情,當局將加價申請拖到2022年才處理。即使港府2022年批准所有的士在落旗劃一加價3元,平均加幅介乎11.5%至13.8%,但幾個月後,的士業界又無理地再提加價要求。
從客觀環境來看,的士業界要求加價的幅度和頻密度,無論是議員、公眾抑或的士司機均表達出難以接受。實政圓桌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政府應暫緩的士加價,稱上次加價平均加12.8%,已超過近兩年通脹3倍,形容「幅度大到嚇死人」。有巿民指,現時經濟疲弱,的士加幅卻高於通脹,直言「不合理,不可接受」,更稱加價後如非必要,也不會搭的士。
更有巿民指,的士服務不好,經常拒載,司機態度差,加上原本車資已很貴,加價令人更難承受,「物價高漲,人工都冇得加,平時已好少搭的士,多數改搭小巴。」還有遊客表示,來港兩日搭了3次的士,花費近200港元,但理解香港司機想再加價,因「香港本來就是高消費的地方,如果在我們那邊肯定不能接受。」有的士司機亦認同,加價會有反效果,「一來客人少咗,二來車主會加租,生意更難做」,憂加價會影響乘客量,促「最好保持現狀」。
故此所謂的士加價的受益人實際上只有持有的士牌的車主,而最積極提出加價的亦是他們。香港特殊之處在於的士牌是永久制,屬於私產,即使的士業服務質素長期為人詬病,政府也不敢貿然開放市場競爭。雖然近年來有呼聲要求政府開放計程車市場,引入競爭機制,提高服務水準,但政府對於網約車的合法性和監管問題仍然持謹慎態度。目前,香港並沒有像內地那樣大量發放網約車牌照,也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網約車監管體系。正如文彙報社評所言,「近年網約車在內地和海外大行其道,而本港法例一直未有將網約車合法化,一定程度上已經在保護的士牌照的壟斷經營。但現實所見,這種回避競爭的做法並不能令的士行業愈做愈好,相反是令到業界可以有恃無恐地要求加價,卻缺乏誘因去提升服務質素。」
當前經濟復蘇力度不似預期,打工仔加薪幅度有限,一旦的士大幅加價獲批,可能掀起各公共交通事業加價熱潮,令市民怨氣四溢,相信這是公眾和政府所不願意見到。港府不應再漠視民生改善當前公共交通服務的訴求,必須以消費者利益為優先,最理想的是破除的士業界舊有利益藩籬,向內地學習,引入網約車平臺充分競爭,這樣才可提升服務水準,也有助於提升旅客的體驗。
本網評論員 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