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廣州地處南嶺山地向珠江口的過渡地帶,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資源稟賦,孕育了豐富多樣的濕地類型。根據近期濕地資源本底調查初步結果,廣州市濕地總面積約7萬餘公頃,建成濕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景觀所所長胡峰在22日舉行的廣州市濕地生態保護建設成效新聞發布會上透露,作為在超大型城市打造的海珠濕地,是具有全球示範意義的城央濕地,廣州正研究將海珠濕地納入廣州國家植物園體系,構建更高能級的生態系統,建立濕地植物「種源庫」,讓海珠濕地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生態地標。
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說,當前,廣州已建立以濕地公園為主體,濕地保護小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等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截至目前,建成濕地公園25個(其中國家濕地公園2個),設立濕地保護小區32個,建成自然保護地89處。
據悉,廣州濕地生態系統功能不斷提升,物種多樣性不斷豐富,成為濕地保護修復典範。據各點最新監測數據,廣州市濕地範圍有維管束植物835種,動物1208種,其中昆蟲738種,鳥類187種。其中,海珠濕地已發現2個新物種;南沙濕地每年有近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已經成為灣區重要的候鳥遷飛重要生態廊道,是東亞泛太平洋候鳥遷徙路線上的生態驛站。
全球示範意義的城央濕地
在2000多萬人口的城市中心區,距離珠江新城CBD僅3公里的城市中軸線上,劃出一塊11平方公里的生態區域,這種資源稟賦和實踐探索本身就是世界比較罕見的。據悉,2012年,海珠濕地開啟了廣州「綠心」的保護新紀元。當年,海珠在全國首創「只征不轉」保護性徵地,將面積達11000多畝的萬畝果園集體農用地征作國有。2012年9月濕地一期開放。
海珠濕地十年的建設不僅對廣州,還對全球特大都市的人居環境提升有重要意義。海珠濕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城市作為有機生命體,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發展動力。
近年來,海珠濕地已獲得了IFLA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兩個最高獎項。海珠區濕地保護管理辦公室主任蔡瑩表示,未來,海珠濕地將對標國際優秀濕地,加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綠色名錄,申報國際重要濕地,持續向國際社會輸出先進的生態保護理念,講好海珠濕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