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香港的大學吸納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內地尖子,在兩地人才交流及培育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1998年,透過賽馬會獎學金試驗計劃,香港開始有系統地招攬優秀的內地本科生。2003年,國家教育部首次批准港校於內地自主招生,香港非本地生政策亦逐步放寬,更掀起了一陣「港校熱」。時至今日,香港八間大學的內地本科生已增至超過7,000人的規模,是1997年僅得個位數的逾千倍。
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作為首批到內地招生的港校,以兩種不同模式招攬內地生。在招生初期,港大藉與內地一流大學合作的「委培生」制度,協助內地尖子成功適應香港的學習生活;中大透過加入全國統招計劃,給予偏遠地區考生更多升學機會。兩校招生事務負責人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回顧分享了大學的收生理念,以及持續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展望與抱負。
港大:助內地尖子適應香港
有逾百年歷史的香港大學,在香港回歸祖國前已積極籌備內地招生工作。港大秘書長、協理副校長(中國事務)黃依倩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享了該校收取內地生的歷程。她介紹,當時香港與內地高等教育體制差異較大,需要融合兩套系統。港大與內地夥伴大學合作,以靈活人性化的「委培」方式錄取學生並支援其適應成長,讓他們融入港大環境,確保兩地學生一起進步。她相信,由香港培育的內地尖子,對兩地社會了解透徹,希望他們能發揮所長,成為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橋樑。
黃依倩表示,港大早年收生可謂來自五湖四海,吸納不少內地及東南亞學生,著名作家張愛玲就是一例。由於時代變遷,港大收生改以本地生為主,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學經歷改革,港大開始思考開拓非本地生源,惟當時未有正式內地招生渠道,「校方覺得,既然我們全世界的學生都錄取,為何不多收一些內地學生呢?香港即將回歸,大家都是中國人,為什麼不多收自己人呢?」
她憶述,香港大學約在1996年、1997年開始就此探討並與國家教育部交流,但發現情況並不簡單,因為從內地角度來看,若香港的大學貿然加入內地的招生系統,可能影響內地既有的收生規劃。
內地院校讀一年 翌年赴港讀大一
黃依倩憶述,港大當時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商議,希望通過兩地靈活合作,在盡量不影響內地招生系統下讓尖子能夠到港大升學,「但內地大學讀4年,我們當時是讀3年,那兩套制度如何融合呢?」於是,院校間達成了「委培生」協議,每所內地院校每年「委託培養」10名尖子,他們翌年便可到港升讀大學一年級。
在內地的一年,港大會為這些內地生安排英語導師、一對一的「buddy」及導師支援,「學生從中學到大學是一個很大的跨度;從內地來港,又是另一個跨度。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協助他們逐漸適應港大生活。」
黃依倩指出,到內地招生是因為覺得內地學生的特色對香港本地生能起到正面作用,「我們並非從『搶多少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聚焦如何找到『適合港大的學生』,這樣兩地的學生便能一起進步。」有關的「委培」形式持續多年,讓港大與內地夥伴大學建立緊密合作基礎,直至2012年香港改為大學四年制才告淡出。
每年招逾300內地尖子
港大自1998年收到第一批30名內地尖子,如今規模已經擴大到每年逾300人。黃依倩說,多年來該校培育的內地學生,都展示了高水平的能力,以英語溝通為例,「如合上眼睛聽他們講話,還會以為他們是外國人!」這批學生對香港、內地不同城市的情況都非常了解,有能力成為社會的好領袖,「希望國家更重視他們,因為他們是讓香港融入祖國的橋樑!」
中大:為偏遠生提供機會
中國地大物博,優秀學生遍布各地。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為本港首間加入「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計劃」的大學,讓內地高考生直接選報。中大入學及學生資助處處長王家徹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大希望藉此為內地偏遠地區的學生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們得以發揮自身價值,並促進兩地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
收生範圍涵蓋31省市自治區
王家徹表示,中大一向較關注基層學生就學,而關顧對象不僅是本港學生,「我們希望為不同地區的子弟提供教育機會,包括在內地位置較偏遠、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地方。」香港回歸祖國翌年,中大錄取了第一批共28名內地生,到2002年擴展到北京、上海、福建、廣東、江蘇、浙江6省市。2005年中大落實參加全國統招計劃,至今收生範圍已涵蓋31個省市自治區,累計錄取約5,300名內地尖子。
相比起自主招生,王家徹指參加統招有不少好處,「如果做自主招生,我們主要到重點省市如北京、上海等地招攬學生,但若學生來自貴州,他就要跑去北京面試,對於生活緊絀的學生而言,『出省』面試並非易事。」
中大參加統招後,省卻了繁複手續,同時成功擴大了生源,「我們翻看紀錄,有內地生是來自黑龍江佳木斯市、新疆石河子市、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等。」他又提到,早年國家經濟發展尚在起步,「有來自農村的學生考上中大,全村幫忙籌錢,讓人十分感動!」
他坦言,在1997年、1998年中大進軍內地招生初期,負責同事要克服不少難關及挑戰。他笑說:「當年內地很多人並不認識中大,同事要『攀山涉水』到不同地方做宣講會、辦招生活動。當年還沒有微信等途徑,同事們印的宣傳冊子,需要『一喼喼』地拉上去!」
內地近年急速發展,王家徹從來港的內地生身上感受到其中變化,「過去不少學生會視香港為一扇窗戶,去接觸世界,但現在內地學生本身已有很開闊的視野,他們選擇來港不再是為了要變得更為國際化,反而更注重學科專業知識及求學體驗的追求。」
王家徹指出,內地學生勤奮好學、尊師重道等特質,課堂參與度較高,「那種動力可帶動香港學生,內地及本地學生的組合,可以做到『見賢思齊』,促進彼此的良性競爭。」
寄語港生多交流 讓自己更有深度
他特別寄語香港的大學生,應好好透過大學校園的多元環境,與內地生以及其他國際學生相處,「多學習彼此語言文化,益處不只是旅遊時較容易點餐,而是了解不同的思想模式,讓自己變得更有深度。」同時要突破「舒適圈」,更深入了解國情,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
港大畢業內地尖子:再選一次還是來香港
香港各大學招收內地高考尖子歷經廿多年,大大豐富了兩地的多元人才交流培育。早年獲香港大學全額獎學金的臧宇,畢業後留港工作多年,及後回到內地發展,如今在北京一所保險經紀公司任高級副總裁,不少業務亦有與香港保持聯繫。他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形容,港大的課程為他打好了扎實的學術基礎,而香港中西交匯的獨特文化,更開拓了他的思維及眼界。「港大為我打好了扎實的基礎,學習了很多在金融市場等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若能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來到香港!」
臧宇表示,他在2000年考入了清華大學,其後通過了港大的面試,於是在2001年入讀港大經管學院。他坦言,當時內地與香港的發展有一段距離,加上香港具有完善的金融制度,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優勢,因而毅然選擇到港大升學,「當時香港回歸祖國不久,感覺香港是全國一個先進的地區,是接觸外面國家的橋樑。」
獲港大全額獎學金
在北京土生土長的臧宇獲得港大約30萬元的全額獎學金。他坦言,自己希望出去「闖一闖」,「我個人沒有太多的掙扎,掙扎的是我父母,畢竟香港離家遠,他們也不熟悉。」
畢業後,臧宇在港任職保險業,直到2009年回到內地,如今也有不少業務會與香港聯繫,令他一直關注香港近年的發展,包括在修例風波中所受的衝擊。
香港即將迎來回歸祖國25周年,他期望特區新一任行政長官可以帶領香港變得更團結,更順利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是國家重要的一部分,相信香港與國家的關係會越來越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