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回歸祖國後,港人當家作主,港青亦有更大的舞台施展才能,參與社會建設。回歸之初,有港青親身感受回歸後備受重視,有機會到內地參加「香港青年領袖國情研習班」,政府、民間都更落力推動有關工作。時至今日,有青年以全國青聯常委的身份,成為香港特區的選舉委員會委員及立法會議員,既有國家層面的宏觀視角,也能貼地連接港人港事;亦有青年透過特區政府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參加不同的委員會,就自己感興趣的議題建言獻策。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他們呼籲廣大的香港青年以積極的心態,把握國家提供的機會,找到自身的定位,一展所長。
施榮忻:政府委員會愈趨年輕化
全國青聯副主席施榮忻仍記得那年見證回歸的興奮激動:「我記得當日看着電視轉播的交接儀式,那一幕很感人。」大家都感到港人正式當家作主,每一代港人都有更大的施展空間,惟首十年都在應對亞洲金融風暴、抗擊非典型肺炎,還有隨後而至的樓價大跌、失業率攀升等,故香港回歸的首十年,特區政府的重心都是放在完善政策和法治工作上。
2006年初,他到北京參加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首期「香港青年領袖國情研習班」。次年,他與同班同學發起成立了香港菁英同學會,開始在香港推動青年工作。他說:「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香港的青年工作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特區政府開始大力推動青年工作,中聯辦也有專門的青年工作部,我們剛好成立了菁英會,這些都是很巧妙的配合。」
他記得從2007年後,每年到內地參加國情研習班的香港青年愈來愈多,「當時整年的名額只有大約70個,因為參加過的同學都覺得碩果纍纍,對國家外交、軍事、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有了認識和了解,便很熱情地推薦身邊朋友參加,以致往後每年有三四百人爭取數十個有限名額。」
菁英會亦逐漸發展成一個熱心傳播國情的香港青年智庫,2009年博鰲亞洲論壇首次與菁英會共同舉辦「博鰲青年論壇」,開始得到特區政府的認同,會內背靠祖國、有更廣闊視野的青年亦開始有機會出任政府公職。以施榮忻為例,他當年年初獲任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同年3月成為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
「這些年來,特區政府的委員會開始走向年輕化,為各界青年議政、論政、參政提供了均衡參與的機會。我們菁英會也很樂意為特區政府的諮詢及法定組織,乃至內地各省市政協、全國青聯推薦合適的青年人才。」
菁英會人才有「質素保證」
施榮忻強調,菁英會推薦的人才都是有「質素保證」,會方招收新成員時,首先要到北京參加過國情研習班,之後在會內積極參與及組織青年論壇等活動,需要經過一段長時間觀察後才能脫穎而出。
2021年,中央落實香港特區新選舉制度,新選舉制度體現了廣泛代表性、政治包容性、均衡參與性及公平競爭性。施榮忻指,在新選制下,國家、香港特區為香港青年人才加入特區政府的管治團隊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現在,只要你是愛國愛港的,是有志於服務國家、服務香港的,是務實進取、勇於擔當的有為青年,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
黃樂妍:貢獻內地經驗回饋社會
香港回歸祖國,給予了香港青年更大空間,包括到內地升學,再將自己在內地的寶貴經驗和閱歷,回饋到在香港有關的工作中,黃樂妍就是其中一個例子。在北京大學升學的經歷,讓她更了解國家的發展,亦更了解內地如何貼地施政,在扶貧議題上真正實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因此,當她看到可以透過特區政府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加入兒童發展基金督導委員會,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時,她就主動參與計劃,希望貢獻自己的經驗。
黃樂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中學就讀於拔萃女書院,並通過「校長推薦計劃」到北京大學深造。被問到為什麼選擇到北京升學時,她表示是受到父母的影響。原來她自幼便從父母口中聽到祖國的故事,如2003年香港受到「沙士」的嚴重打擊下,國家如何施以援手,並開放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協助香港經濟復甦等,但另一邊廂,看着一些人說內地的種種「問題」,她更覺得自己要親身到內地一探究竟。
參與內地扶貧 讚政府執行力強
「我從未見過執行力如此高的政府,真的眼前一亮。」這是黃樂妍到內地後的最大感受。她表示,自己在香港時已參與不少義工活動,非常關心基層家庭及扶貧的方式,在北京讀書期間得知中央提出要精準扶貧,便懷着好奇心到西安、雲南、西藏做考察及社會調研,發現各地政府的政策均因地制宜,會針對具體情況用不同的扶貧方式,例如在拉薩等偏遠山區,當地政府會幫助他們遷移到交通便利的地方,並開設不同的工場,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協助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真正地實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也讓她明白到真正的扶貧,遠非單單「派錢」這般簡單。
黃樂妍亦希望自己的所學所聞能回饋社會,當她見到特區政府第四期的「青年委員自薦計劃」中,有兒童發展基金督導委員會,幫助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教他們建立正確的理財觀,為他們配對有經驗的人士進行指導時,她便覺得非常有意義,於是主動參與該計劃,希望貢獻自己的經驗。
這個舞台也讓黃樂妍有施展的機會。她發現不少中資企業一直都希望幫助社會,讓小朋友參觀內地及香港的業務,了解國情。於是,她在委員會中建議應考慮與中資企業合作,而有關建議亦獲接納,有特區政府代表更詢問她如何聯繫,「原來自己的聲音真的會被聽見。」
她認為,「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對青年而言是很好的機會。許多諮詢委員會需要特區政府進行委任,而「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可提供讓年輕人自薦的渠道,幫助特區政府發掘許多平時默默做研究的人士,讓一群有心服務香港的人得到機會,也讓他們有一展所長的平台。
冀港青珍惜機會 心懷感恩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在香港回歸祖國、國家重視香港青年發展的前提下,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惠港青年措施等都給予了香港青年很多機會到內地進行交流、就業、讀書,甚至可到一些「爭崩頭」的企業實習,這些都是得來不易的機會。黃樂妍希望香港的青年能以積極的心態加以把握,充分了解國家及香港未來的發展,珍惜國家為香港帶來的機遇,同時要心懷感恩,不要等到「蘇州過後無艇搭」才後悔莫及。
梁毓偉:培育青年非炒股 長期深入方見效
全國青聯常委、香港青年聯會主席梁毓偉在香港回歸祖國那年,是一名生活在九龍城區的少年,那年他剛剛升讀中學,對「回歸」二字未有太深刻的理解,但心頭仍覺得溫馨。至2001年,他以學生身份首次參加兩地青年交流團,當年兩地青年一起乘坐綠皮火車到井岡山、秦皇島等地,整個旅途談天說地,讓他非常難忘。
2008年北京奧運,身在英國的梁毓偉會在上班時偷看奧運會,默默地為國家隊和香港隊加油打氣。正是這次奧運會,令他萌生多了解國家的念頭。翌年3月,他特別請假從英國到北京參加國家行政學院舉辦的國情研習班。
「那次研習班,讓我對國家的體制、香港的定位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明白我們作為中國香港青年,未來應該走的發展方向。」他於是毅然辭去英國工作,返港後加入了香港青年聯會、香港青年協進會等青年團體,積極參與各項青年服務,組織各類青年交流活動。
國家重視港青聲音
全國青聯1,300多名委員中,香港委員就有約百位,更見國家對香港青年聲音的重視。連接兩地青年工作的經驗,也為梁毓偉開拓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去年他首次經歷選舉洗禮,先循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界別分組成為選舉委員會委員,其後再成為立法會選委會界別議員,現為立法會內會轄下的研究制訂長遠青年政策和發展藍圖小組委員會副主席,進一步貢獻青年工作。他說︰「在我看來,青年工作的範圍很大,與政府任何一個政策局都有關聯,我們要全面了解和綜合考慮這個時代賦予青年的挑戰和機會。」
除了香港議會、全國青聯等層面,梁毓偉還是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這些年看着特區政府處理青年工作的變化,一是投放更多資源在各種青年發展項目,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從上而下統籌青年發展藍圖,為青年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流動機會。
不論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要求各政策局委任更多來自不同界別的青年成為法定組織及委員會委員,共商政事,抑或是特區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民政事務局」重組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梁毓偉表示︰「這些都顯示了特區政府對於青年政策、青年發展的思維有了重大改變,從上而下統領各部門研究及規劃青年政策的發展方向,同時吸納各界青年,通過青年不同形式的參與,聽到青年的聲音、配合青年政策的制定。」
自己從最初的青年活動的參與者,到青年事務的策劃組織者,再到青年工作的政策制定者,梁毓偉坦言:「培養一個青年絕對不是像炒股票過幾分鐘就能升個價位、看到結果,青年工作是長期的,可能要等到三五七年才能看到結果。」
針對性設計青年工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至於未來的青年工作,他指出,正在校園的年輕人,可以透過教育培養中華文化、國家觀念;對脫離教育階段的年輕人,需要讓他們認識更多國家發展帶給他們的紅利和機遇,「這個工作要更加深入、針對性地進行,除了大型的宣傳,也要動員全港的青年工作者設計更具專題性、長時間的青年工作,相信這樣能對接上青年的興趣,大家之間的對話自然會多起來,能進一步推動香港青年熱愛國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