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政府早前推出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設有2000個名額,共接獲417間企業提供約3500個職位空缺,畢業生提交超過20000份求職申請,但當局只接獲企業就聘用1100名畢業生提交津貼申請。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表示,現時該計劃下受聘的1100名畢業生已經全部入職,有關計劃的評估預計會在今年內完成。
針對現時計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有議員建議增加職位名額。此外,為避免錯配現象發生,建議成立專門機構統籌港青赴內地就業的相關事宜,提高畢業生和企業的適配度,幫助更多港青融入灣區發展。
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中,深圳有超過1800個職位,港青蔡嘉麟是該計劃下的一位受益者。經過五輪面試,蔡嘉麟在2020年6月收到騰訊的入職通知書,當時他甚為興奮,對新環境充滿期待。
港青入職騰訊 開眼界獲益多
入職騰訊近兩年來,蔡嘉麟從一名「鵝廠新人」迅速成長為能獨當一面的組織者。他表示,加入騰訊後,對接了不同項目,比如從零開始籌劃創新產品培訓營,從中他學習了很多,「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取得了很顯著的成就,有歸屬感之餘,也會感到特別自豪。」
即使大灣區城市為蔡嘉麟這樣的香港青年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但依舊有不少港青認為計劃名額太少。截至本年1月底,該計劃原本設有2000個名額,但只錄得約1100宗就業個案,立法會議員郭玲麗昨日就該計劃成效提出質詢。羅致光以書面答覆議員提問時表示,現時該計劃下受聘的畢業生已經全部入職。勞工及福利局聯同勞工處正對該計劃進行評估研究,有關研究預計今年內完成。
可優化 增加職業選擇
羅致光指出,截至2022年2月底,該計劃內約八成半入職者已到內地展開工作;其餘一成半主要擔任創科職位,按該計劃規定,他們須派駐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各約6至12個月,故部分現時仍在香港工作。「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推出後,共接獲417間企業提供約3500個職位空缺,創科及非創科職位約各佔一半,畢業生共提交超過20000份求職申請。
逾20000份求職申請,政府卻只開放2000個名額,新界青年聯會會長、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認為,這並不能滿足港青的就業需求。他建議政府根據申請人數,適當增加該計劃的名額。同時,將職位分散至大灣區各個內地城市,不僅是集中在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亦增加珠海、佛山等地區的職位,擴大選擇面。
針對最後僅得1100人參與計劃,陳恒鑌認為,出現這種職業錯配的情況,主要原因是畢業生和企業了解不夠。比如部分學生可能因職位不合適、無法滿足企業要求或找到其他更好的職位,而最終選擇不入職。
議員建議恆常化
陳恒鑌建議,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機構來負責大灣區青年就業的工作,比如重組後的青年及地區事務局。而該機構能夠幫助青年物色更合適的就業機會,加強青年和企業的匹配度,合理分配工種的名額,避免錯配情況。此外,他建議把「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恆常化,鼓勵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