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行政長官李家超明天將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外界關注本屆特區政府在餘下一年多的任期內,將如何帶領香港改革創新、謀劃未來。目前,香港公共資源緊絀,特區政府應「好鋼用在刀刃上」,善用資源,引領香港鞏固傳統優勢,培育新興產業,為市民創造更多元化、高質素的就業機會,為香港的長遠發展奠定更堅實基礎,開創更美好未來。
在施政報告諮詢期間,本港有政黨提出,特區政府應派發消費券,期望藉以振興市道、刺激經濟。不過,本港財赤壓力持續,庫務署公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特區政府本財政年度首4個月錄得1,159億元赤字,財政儲備在2025年7月31日為5,384億元。財赤高企,相信新一份施政報告派發消費券的機會不大。
事實上,有研究顯示,特區政府過去幾輪派發消費券的刺激效用正在遞減,市民更多地將消費券用作支付日常開支,派發消費券帶來額外消費的效用大不如前。因此,社會各界須理性看待消費券的刺激效用,尤其是在財赤未有明顯改善的情況下,不應再「攤大手板」,被動地期待特區政府派發短期福利。
資源有限,特區政府提振經濟的工作重心從短期的「派糖」紓困轉向長遠布局,確保公共開支用得其所,為香港帶來更大回報,才是明智抉擇。
受內外各種複雜因素影響,本港樓市向下調整有一段日子。近期有地產界人士不斷吹風,指施政報告將推出刺激樓市的措施,例如推出「跨境購房通」、再度提高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等。坊間流傳這些消息,反映了業界炒熱樓市、推高樓價的訴求,希望扭轉樓市在低位徘徊的境況。不過要看到,現時本港樓價雖較高位回落近三成,但本港樓價與普羅市民負擔能力脫節的情況仍相當明顯。香港已連續15年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市民要不吃不喝14.4年才能付清樓價。
香港不應亦不能再沉迷於樓價只升不跌的不現實期望,尤其是美國即將重啟減息周期,很可能引發樓市升溫。在此敏感時期,特區政府不宜推出任何可能過度刺激樓市的措施,以免推高樓價。否則,只會令特區政府增加土地房屋供應的努力付諸東流,讓市民的置業夢想變得更遙不可及。目前特區政府應專注於維持市場穩定,而非人為製造投機需求,令樓市重現熾熱。
香港經濟社會長遠穩健發展,不僅要突破產業結構單一、過分依賴金融地產的局面,更取決於產業升級轉型、多元化發展。
特區政府應積極推動產業革新,吸引資金流入,創造更多優質職位。過去幾年,特區政府「搶企業」「搶人才」已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在投資推廣署的協助下,來港落戶或擴展業務的家族辦公室數目已突破200間,超過2022年施政報告訂下的績效指標,在港的家族辦公室數目有望突破3,000間;香港的資產管理總值於去年年底突破35萬億元,按年增長13%,淨資金流入更大幅上升逾80%至7,050億元,反映香港作為國際資產配置中心的魅力持續增強。
放眼未來,香港必須持續發展和壯大多元化產業,例如科技創新、新能源產業等,以建立更具韌性的產業組合,這是香港經濟走向更高層次、更具韌性的必經之路。只有這樣,香港才能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舞台上,繼續煥發璀璨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