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殘障人士團體和慈善機構舉辦“無障礙.理想城TALK”,邀請我出席擔任演講嘉賓之一。據瞭解,這項活動是配合去年十一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出《深圳市創建無障礙城市行動方案》,全面啟動該市無障礙城市建設。我覺得活動很有意義,就答應了,以為幾分鐘的演講,連同整個活動,最多不過一個多小時。但答應之後才知道,當天的活動由深圳電視臺做直播,因為電視直播,所以主辦方有很多要求,我於是有點後悔,好在主辦團體瞭解情況之後免去一些環節,我也就不好意思打退堂鼓,畢竟這是一項公益活動,而且我真的對這個話題感興趣。
我可以算得上是深圳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見證者。早在一九九三至九四年,我經常到深圳採訪,有一次下大雨,深圳幾乎全城變澤國,羅湖口岸一帶全被水淹,有人靈機一動,用幾塊木板綁起來做成小舢舨,從香格里拉酒店附近載到口岸大堂外面高處,每客盛惠五元人民幣,我因為要趕回報社交稿,於是交錢坐上木板舢舨。有一次,從羅湖口岸走到香格里拉酒店附近,發現小偷正在打開我的背囊,把我嚇一跳。後來,幾乎每次到深圳,都發現新的變化,變得愈來愈現代化、環境愈來愈美、治安愈來愈好。
現在,這座內地經濟發達、現代化的大城市,把無障礙通道列入城市建設工作重點,在我看來,這是深圳重視城市文明、體現城市建設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無障礙環境的概念,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歐洲和美國提出,並制訂相關法例,對城市公共空間建設作出規定,日本於七十年代開始實施無障礙通道。香港在一九九五年八月通過了《殘疾歧視條例》,其中訂明如建築物未能為殘疾人士提供適當通道進入一些任何公眾人士或部分公眾人士有權或獲許進入或使用的地方,或拒絕提供適當設施予殘疾人士,便屬歧視,一律予以禁止。屋宇署推出《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1997》,其後修訂為《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對各種公眾場合的無障礙通道,作出具體規定。特區政府又於二○一二年八月推出“人人暢道通行”(universally accessible)新政策,擴大在公共行人通道加建無障礙通道設施的計畫,方便市民上落公共行人通道。今時今日,衡量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很多標準,不一定包括有多少高樓大廈,也不一定包括有沒有免費WIFI,但一定包括無障礙通道。
港深兩地一河之隔,官方和民間的各種交往交流無處不在。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深圳和香港的GDP、人口、土地面積、產業結構等等,就經常被用作比較,今年初公佈深圳GDP總量超越香港,成為大灣區“一哥”的消息,深圳朋友第一時間轉發給我,興奮和自豪之情溢於言表,而香港輿論的反應則充滿危機感。今年二月中央公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之後,同樣作為大灣區中心城市的香港和深圳,更加被一些學者、研究機構從不同角度進行各種各樣的比較,不過,我發現似乎還沒有人去做港深兩地無障礙通道方面的比較。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到,大灣區的發展目標不僅包括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的增強,也包括“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毫無疑問,城市無障礙通道是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項重要指標,因此,我借參加這次活動的機會,建議有關部門,或今次宣傳無障礙通道活動的民間主辦機構,就港深兩地無障礙通道問題展開調查,做一個比較,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相互學習、借鑒。香港在這方面起步比深圳早,但深圳可以有後發優勢,大灣區一體化,是否可以從無障礙通道做起呢。
在提升城市建設的人文關懷元素方面,香港和深圳加強交流合作,可以為實現大灣區“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的目標,做出貢獻。
原文2019年5月10日刊發於大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