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深圳是屬於香港人的!”
北上消費成了最近深港兩地最熱的話題。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7月份北上港人總數達到468萬人次,按照港府統計處早年對港人在內地旅行平均消費額的資料估算,單月港人赴內地消費金額可達到40億港元,而且據深圳朋友們報告,8月來的比7月還多!
本港社交媒體上各類深圳大灣區吃喝玩樂分享群組也應運而生,加入者甚眾,里面各種攻略細致到如何下單、如何團購、如何規劃從吃飯到按摩的全套行程。於是香港吃喝大軍攻陷了卓悅中心、Coco Park、皇庭廣場等深圳大型商場,連一直不溫不火的深業上城都被帶旺了。小紅書上各種「識別香港人」的帖子令人會心一笑:講廣東話,多用現金,背雙肩背,包上掛一瓶搓手液,手里拎著鮑師傅,在各種網紅飲品、糕點店外排隊,不時探頭看前面人如何點單,忐忑中略帶一絲可愛。
可以說港人到深圳既享受生活,又帶旺了疫後深圳恢復緩慢的消費市場,怎麽看都是兩全其美的好事。但有些人慌了。
據媒體報道,本港有著名餐廳連鎖店的新界分店近期每逢周末生意都會錄得一成跌幅。有藥房商會透露,通關以來其會員營業額僅微增一成,遠低於預期。的士業也反應夜晚及周末生意下跌,有司機群體反應,中環SOHO區、蘭桂坊、上環以至銅鑼灣等傳統旺區人流量亦減少,不及疫情前。
港府也迷茫了,怎麽突然人都跑了?那誰還在香港消費?於是緊急開會研判形勢,推出夜市政策意圖留住消費。但很明顯,他們沒抓住問題的重點,也沒搞明白深圳到底強在哪。
首先是性價比。就說同類菜式在深圳人均價格都能打至少7折,一頓海底撈基本人均是香港的一半,一杯奶茶的價格甚至是香港的1/3,而近半年港幣升值的趨勢更使價格再打9折。純人工成本為主的按摩、Spa等行業只會更便宜。這麽「抵」,誰會不願意去?
其次,深圳消費的多樣性也遠超香港。在香港,幾乎沒有一個大商場里面集合所有吃喝玩樂元素,即便有,也沒有深圳這樣從高檔到平民消費選擇一應俱全的情況。甚至逛累了還可以坐上按摩椅「鬆一鬆」,或者到「迷你K房」唱幾首,這都是香港沒有的體驗。
帶孩子的也會發現深圳的親子娛樂項目更是多到「離譜」,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他們做不出來的。這麽多選擇,誰會不願意去?
第三,創新性。就以飲品行業為例,近年內地各種品牌「卷」得飛起,各種新口味不斷推出,都快玩出花了。反觀香港,一直是那些傳統品類,幾乎不變。說好聽這是保留經典,說難聽的這就是不思進取,躺著賺錢。
當初香港可不是這樣。港式甜品老字號許留山當年以芒果系列的創新,改變了香港糖水業的格局,紅豆沙、綠豆沙、芝麻糊等品類的壟斷的地位隨即被打破,也讓其成為了本地居民與遊客來港的必選店鋪之一。但幾十年後,許留山還是當初的樣子,主打還是芒果系列。你想躺著賺錢,但年輕人的品味卻一直向前,長此以往被市場拋棄簡直是一定的。
第四,內地的服務環境和態度遠超香港。這點是香港人每日吐槽話題,懂的都懂。香港的高租金使得大多平價餐廳以「翻台率」為KPI,讓本來追求消遣放松的服務業變得節奏飛快,搞得食客「血壓上升」。那這樣大家只能去深圳「降血壓」了。
其實港人北上消費的原因非常簡單,說白了就是四個字:市場選擇。找更優的性價比、更多的選擇、更新的體驗、更好的服務,這難道不是市場的基本邏輯嗎?真想留住消費者,那就要考慮香港如何在這四點上改進,而不是總想「另闢蹊徑」。設立夜市可能會短期刺激經濟,但頂多只是補充市民的小部分需求,不可能逆轉大趨勢。去深圳消費的人難道是為了幾口小食才去的嗎?再說了,香港的夜市能有深圳豐富嗎?
所以香港政府和業界應當低下頭、塌下心,直面內地優勢,順應市場規律,提高自身水平。當然,性價比這一點香港很難反超了,那就在其他三方面下功夫,至少提高服務態度和提供更多選擇是當下立刻可以做的。或者,想辦法將自身優勢發揮到極致,例如推動高端飲食與服務產業發展,吸引內地及海外的高凈值消費者來港消費,填補本地消費流失的空缺。
另外,粵港澳大灣區的本質就是融合,就是拓展兩地人民的生活圈。現在難道不正是大灣區應有的樣子嗎?兩地人民利用不同地區、不同制度的優勢過上更好的生活,正說明這項國家級戰略的成功。港人北上一次比政府宣傳一萬次都來的直接。
前些年香港與內地民間的矛盾無處不體現一些港人對國家的不了解,而今隨著港人北上消費成為潮流,越來越多的港人親身踏足內地,一定會對國家發展有更深的認識,對內地社會有更多的理解。同樣,深圳的朋友也會因此有更多機會接觸香港人,大家在最放松的狀態下相見,就會發現彼此最大的共同點:熱愛生活,就會有更親近的感覺。親戚之間常走動,關係一定會更好。
我們樂見這種趨勢繼續下去,更樂見這種趨勢推動香港的服務業提升自己,而非幻想逆轉市場規律。良性的競爭將使得所有消費者得利,也將使大灣區真正成為世界級灣區。
特邀評論員 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