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第二屆香港綠色周將於下周(9月8日至12日)舉行。金管局總裁余偉文於新一期《匯思》中表示,屆時逾60家本地及國際公私營機構將舉辦超過40項活動,吸引來自全球和本地數百位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公共政策制訂者、商業領袖、專家和學者齊聚香港。他又透露,該局正積極研究如何將代幣化技術應用於其他可持續金融領域,例如碳信用市場,相關概念驗證正在進行中,有望年內完成測試報告。
余偉文表示,香港綠色周的開幕活動是聚焦亞洲轉型之策的2025香港綠色金融協會年度論壇;旗艦活動2025亞太區氣候業務論壇將探討人工智能在能源轉型的角色、可持續供應鏈、生物多樣性、氣候韌性等前沿議題;閉幕活動2025綠色金融科技研討會,將展示2025綠色金融科技比賽的獲獎方案。此外,香港綠色周還涵蓋多元化的活動,既有面向業界的圓桌會議、工作坊,也有面向公眾的展覽及博覽會。
全球關注氣候與可持續議題
儘管在部分海外市場,氣候議題近期的關注程度似乎有所消退。但他指出,香港綠色周依然成功吸引各地持份者積極參與,特別是國際重量級嘉賓親臨香港與會支持,正好體現了全球各界對於可持續議題仍持續關注。而令人鼓舞的是,亞洲地區堅守氣候承諾。例如,中國承諾將於聯合國氣候變化貝倫大會(COP30)前提交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目標(NDC),首次全面覆蓋各個經濟領域和所有溫室氣體種類。剛剛結束的東盟峰會也以「包容和可持續」為主題,在《吉隆坡宣言》中表明將在年內推出《東盟可持續投資指引》。
余偉文提到,科技發展為可持續金融創造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代幣化技術有助債券市場(包括綠色和可持續債券)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透明度及促進投資者參與。他表示,金管局在2023年及2024年先後協助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行兩批代幣化綠色債券,並成功將發行的交收周期由傳統的五個營業日(T+5)縮短至一個營業日(T+1)。金管局亦將「綠色債券框架」、第三方評估報告、綠色債券文件等整合至數碼資產平台,從而提高資訊透明度及流通度。
年內公布碳信用市場測試報告
他透露,該局正積極研究如何將代幣化技術應用於其他可持續金融領域,例如碳信用市場,從而利用科技進步提升跨境交易的效率,協助各地將其本地碳信用市場國際化。目前,相關概念驗證正在進行中,有望年內完成測試報告。
余偉文表示,可持續金融仍有不少可以開拓的領域。例如,亞洲地區可持續投資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均有提升空間。就此,公營部門可帶頭通過自身投資發揮示範作用,展示兼顧財務回報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並助力可持續投資的規模化。例如去年11月,金管局聯同多家多邊組織,建立策略性夥伴合作關係,在亞洲投入至少5億美元,用於再生能源基礎設施、能源解決方案及可持續運輸等氣候項目。今年6月,金管局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夥伴協議,共同投資專注於亞洲新興市場的風險投資基金。
為便利跨境投資,他指出,金管局在制訂下一階段的《香港可持續金融分類目錄》時,也會充分考慮與其他地區分類目錄的相容性和可比性。此外,該局需要繼續增強資產所有者如主權基金、養老基金、家族辦公室、基金會等對於可持續投資的認識及關注,香港綠色周正是一個良好的契機。

港可持續債市穩健 半年發近2700億
根據市場預測,亞洲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每年需要至少1.1萬億美元的投資來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而實際資金缺口達8000億美元。金管局總裁余偉文透露,今年以來香港的可持續債務市場繼續穩健增長,2025年上半年發行總額估計可達到343億美元(約2677億港元),按年升15%。
綠債發行連續七年冠亞洲
余偉文表示,亞洲需要成熟和完善的可持續金融生態圈,以有效調動資金和促進可持續投資,並協助業界把握發展機遇和管控氣候風險。這也是金管局在2024年推出「可持續金融行動計劃」的原因──借力香港作為區內可持續金融中心的地位,貢獻於亞洲以至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在「行動計劃」的落實過程中,他表示看到不少積極的發展趨勢,也致力於協助業界把握相關機遇。首先,亞洲地區可持續債務市場保持較強的增長勢頭,吸引歐美投資者關注亞洲市場。去年,在香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總額(包括債券及貸款)達844億美元,按年升61%。其中,在香港安排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總額達431億美元,當中私營機構發行人約佔80%,並自2018年起連續7年居亞洲區市場的首位。
今年上半年香港的可持續債務市場發行總額,估計可達到343億美元,按年升15%。被問到香港可持續債務市場下半年預測,金管局助理總裁許懷志表示難以估計,但國際增長趨勢持續,且下半年減息預期,及國際投資者有意分散投資,希望可保持上半年增長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