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抗日戰爭14年,中國軍民傷亡超3500萬,用血與淚換來了勝利與和平。神州大地慘遭日寇暴行,抗日之火在國人心中熊熊燃燒,海內外中華兒女齊心協力、共御外侮,最終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是神州大地共同的歷史記憶,是香港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見證。近代以來,香港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抗戰時期的香港既是英國在遠東地區重要的金融、經濟、軍事基地之一,也是中國對外聯絡和物資輸送的重要通道,日本侵略者也早已盯上。
1941年12月,日本侵略者經深圳河入侵香港,至1945年8月,香港被日軍佔領3年零8個月。這三年多,香港如同地獄,戰前的香港有160萬人,日軍投降時人口只有60萬人。天南海北抗爭不絕,香港湧現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他們奔赴一線戰鬥,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在後方疾呼救國,募捐籌款、運送物資。
援助:香港同胞鼎力支援祖國抗擊日寇
每當國家民族面臨困難,香港同胞從未缺席,總是以赤誠之心與祖國風雨同舟。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彼時的香港還是英國統治,但香港各界時刻關注北方戰事,時刻為抗擊日寇出錢出力。
中國政府和共產黨在香港設立許多聯絡國際支援抗戰的機構,均得到香港同胞大力支持。1938年1月在港成立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短短三年就收到海外華僑捐款220萬,並在香港購置大批軍械和醫藥等軍需物資,轉送到前方抗日部隊,成為抗擊日寇有力武器。

1938年6月14日,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成立,其專門負責接收和轉運海外援華物資。隨後,宋慶齡發起轟動香港的「一碗飯」募捐運動,香港各界踴躍支持,為祖國抗戰事業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物資保障。香港市民的愛國基因深刻在骨子裏,援助祖國發自內心。同年,香港街頭發起一場「義賣救國」熱潮,小商小販捐獻錢款支援抗戰,在短短一個月籌款逾百萬港元,相當於當時3000名工人年薪總和、兩百架戰鬥機造價,這些錢款成為前線殺敵「武器」。不僅如此,香港同胞動員各種愛國力量組織救亡工作團或回鄉服務團,回到祖國內地上陣殺敵。
當然,香港對抗擊日寇的援助不只是錢款物資,香港的「文化抗戰」運動發揮了重要的輿論宣傳作用,爭取到國際輿論的同情與支持,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士氣。上海、武漢等城市淪陷後,大批文化精英如茅盾、鄒韜奮、夏衍、范長江等南遷至香港,創辦了《華商報》、《大眾生活》等一大批進步報刊,向海外華僑和國際社會揭露日軍暴行,宣傳中國軍民英勇抗戰事跡,打破了日本侵略者顛倒黑白的無恥論調。
抗爭:港九獨立大隊頑強抵抗日寇
在香港行山時,總能看到香港保衛戰時留下的士兵崗哨點。漫步中環時,仍可見滙豐銅獅的炮彈痕跡。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後,立即對香港發起進攻。12月25日,英軍向日本侵略者投降,香港淪陷,從此進入了黑暗的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

日本侵略者在香港無惡不作,燒殺淫掠。1942年2月,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正式成立,這是一支由香港新界原居民子弟在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下組成的游擊隊。從1942年成立至抗戰勝利,港九大隊從不足百人發展到逾千人的規模,粉碎日軍十多次大規模掃蕩,開闢了西貢、烏蛟騰等多處游擊根據地,對日本在香港的統治造成了極大威脅。
日軍侵佔香港後大肆搜捕、誘捕愛國人士和抗日志士,當時,何香凝、柳亞子、茅盾、鄒韜奮等數百名知名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處境危險。危難之際,共產黨中央發起的文化名人大營救開始了,港九大隊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設法與滯留人員逐一聯繫,幫助他們擺脫日軍特務的監視跟蹤,送糧送水。經過6個多月的緊張營救工作,800餘名知名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終於逃離日軍「虎口」。鄒韜奮說,「沒有人民的槍杆子,就沒有人民的筆杆子。」
除此之外,港九大隊努力營救盟軍和國際友人,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要貢獻。其中,美軍「飛虎隊」中尉克爾的營救行動堪稱典範。港九大隊用盡各種方法營救克爾,襲擊日軍倉庫、轉移注意力,最終成功掩護克爾抵達東江縱隊司令部。紀律嚴明、英勇善戰的游擊隊員給克爾留下了深刻印象,並最終促成東江縱隊與美軍之間的直接情報合作。港九大隊為美軍提供有效情報後,美軍多次成功轟炸日本在港軍事设施。
銘記:愛國主義烙印在港青心中
歷史不容割斷,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背叛。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的喜訊傳回香港,街頭上人們爭相慶祝。在1946年至1997年香港回歸這段日子裏,英國始終不承認配合盟軍作戰、營救英軍俘虜、時刻抗擊日本期略者的港九大隊。香港抗日英烈是國家的脊樑、民族的先鋒。直至1998年底,香港特區政府確認了港九獨立大隊的歷史地位。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說,「港九大隊是香港淪陷時期一支正式的武裝部隊,在保衛香港的戰鬥中作出了重大貢獻。」
銘記歷史,才能面向未來。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由於複雜的歷史與社會原因,在香港的國民教育體系中,香港抗擊日本侵略者及援助祖國抗戰未能得到充分彰顯,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市民對國家民族認同的疏離。不少香港青年都不知道日本侵略者當年在香港的暴行。香港海事博物館館藏委員會委員高添強表示,在他讀書時的上世紀70年代沒有香港史,日佔香港的黑暗歲月更是白紙一張。
由於特殊的殖民歷史,香港市民對抗戰史實了解有限。將香港的愛國故事系統生動地講述給下一代,是強化國家認同的最有效途徑。愛國主義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完成的,也不能簡單理解為一項政治任務,是久久為功,是全方位、講究具體方式的,香港更是如此。目前,特區政府正通過多種措施讓香港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深刻了解抗戰歷史。
8月21日,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式落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更多香港青年可以藉此主動認識國家、了解抗戰精神,從歷史中汲取力量。8月22日至29日,「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型巡迴展覽在香港舉行,香港市民團體主動參展,了解抗日先烈們保家衛國、英勇抗擊日寇的事跡。不少香港青年稱參展是上了一堂生動歷史課,港青紛紛表示,「作為學生,要銘記歷史,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和平。」

近年來,時常能看到香港青年走進愛國教育基地,北上研學、旅遊,全方位增進了他們對歷史的了解,培育了他們的愛國情懷。在這場民族敘事中,港青積極融入祖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重要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