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8月15日剛剛發佈7月份的國民經濟數據。總的來看,分化明显。好的方面:一是服務業保持較快增長,工業生產平穩增長,7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5.7%;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7%,環比增長0.01%。1至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8%。二是市場銷售繼續恢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繼續擴大,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5%,環比下降0.06%。1至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4348億元,同比增長7.3%;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5898億元,同比增長3.4%。
符合预期的方面,一是進出口繼續下降,7月份,貨物進出口總額34563億元,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20160億元,下降9.2%;進口14403億元,下降6.9%。二是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下降。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上月上升0.1個百分點;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3%。
總的來看,今年上半年,5.5%的經濟增速還是積極的、向上的、給人信心的數字。上半年增速符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5%左右的速度。下半年,如果能保持5%左右的增速,今年全年在5%以上,還是有希望的,而再之後的中國經濟則必將進一步反彈。因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其實是處於非正常情況下的經濟增速。為什麼說是非正常情況下呢?
一是大國博弈加劇。美國對中國遏制、打壓、圍堵,方方面面設障,可以說和我們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我們打壓越來越嚴厲,越來越嚴苛。所以,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減緩,中國企業和產業鏈外移,外商投資熱度降低,這些都受到一定影響。加上美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外溢效應,比如美聯儲連續11次加息,利率已經達到5.0%-5.25%,兩年期國債利率在5%左右,而中國三年期的國債利率才2.85%。美元、美債的高利率和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向美國回流,對中國經濟增長不能說沒有壓力。到目前為止,美國對中國長臂管轄涉及1300多個實體,對我們企業造成很大影響,對中國的投資也造成很大的影響。特別重要的是,美國不斷地在中國周邊製造緊張氣氛,甚至企圖推進亞洲版北約,已經影響到中國經濟的運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外部環境,我們必須看到。
二是烏克蘭危機。去年2月24日烏克蘭危機以來,美國對俄羅斯進行了非常嚴厲的制裁,而且威脅要對中國進行連帶制裁。中國在這個問題上始終堅持中立立場,而且一直在勸和促談。俄烏衝突造成了全球性通脹等問題,也對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很多企業不敢和與俄羅斯有關的企業進行交易,在全球市場佈局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三是世紀疫情。過去三年世界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疫情,這給我們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和影響,特別是2022年,導致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我在年初接受採訪時談到,中國經濟今年的增長會經歷四個階段,首先是修復,然後是恢復,然後是反彈,然後才是複歸。在外部環境惡化的背景下,疫情政策放開以後,肯定不會是中國經濟馬上就可以應聲而起,它一定是有修復期的。這三年給我們帶來的重要問題之一,就是預期減弱——供給衝擊——需求收縮。其中最大的問題是預期,這三年企業的活躍度不超過70%。很多企業因為疫情三年而遇到很大的困難,遇到流動資金不足、技術儲備不足等問題。中國吸納就業人數最多的是服務業,是中小企業,是民營企業。恰恰是這些行業、企業在三年疫情中是受影響最大的。所以,要給企業修復的時間,爭取一部分企業可以起死回生。
另外,在美國強力遏制下,中國高技術企業的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受到很大影響,一些外資的頭部企業開始向外轉移,並帶動一些跟它配套的關聯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產業鏈上的企業在向外轉移。
所以,面對這種形勢,中國現在5.5%的經濟增速,在全球大型經濟體裏還算比較好的。
總的來說,儘管這三年是非正常的,但中國經濟向好的這個基本要素沒有變,而且這些基本要素具有長週期的優勢,可以塑造中國長週期發展的基礎性支撐,可以塑造中國未來持續保持在中速增長或者中高速增長的動能不減。比如中國綠色發展的優勢,除了新能源汽車在全球一枝獨秀以外,中國將節能減排降耗這些方面的指標和要求,都納入到「十四五」規劃強制性約束性指標中,無論經濟增速如何,這些指標照常該下降的下降,該調整的調整。中國在碳足跡、碳排放、碳捕捉、碳交易等方面,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全球新增的綠化面積當中,中國占到了25%;中國的光伏生產能力、光伏裝機規模在全球排在第一位;風能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列的。新能源是亮點,綠色發展是亮點,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底色。再比如說中國新基建的創新發展,這也是非常大的亮點,中國向建設創新型國家邁出了非常大的步伐,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效。到今年6月底,已經完成5G基站超293萬個,正在打造基於超算的「東數西算」和若干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從長週期看,中國經濟基本面以及發展的底層邏輯還是不變的。長週期塑造的比較優勢,未來會形成很多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管理變革。
近來有許多外媒總在炒作,認為中國經濟超越美國是再不可能的了,但事實上中國經濟按購買力計算早就超越了美國。衡量美中相對經濟規模的最簡單方法是用本國貨幣計算兩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然後按照市場匯率將國內生產總值換算成同一貨幣,這通常是將人民幣換算成美元。按照這種演算法,中國經濟體量排名第二,中國2022年的GDP為18.1萬億美元,而美國的是25.5萬億美元:但這種比較並沒有將兩國國內的商品價格考慮進來。如果按照國內生活成本的差別對GDP進行調整的話,中國已遙遙領先於美國。為什麼要根據物價對GDP進行調整呢?如果對GDP的變化觀察一段時間會發現,以美元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能受外匯匯率變化的極大影響,因為匯率有很大的波動性。如《華爾街日報》對美國和歐元區以美元計算的經濟規模的比較,其極具誤導性。《華爾街日報》稱,雖然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在2008年時相同,但美國的經濟現在幾乎是歐洲的兩倍。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確實比歐洲的快,但《華爾街日報》報導的變化的大部分不是歐洲實際增長率弱的結果,而是歐元兌美元匯率下降的結果。現在中國經濟體的體量達到18萬億美元,每年增速如果按照5%來算,它的增長也可以達到1萬億美元,基本上就是一個韓國的經濟體量。可以樂觀地說,這將帶來非常多的機遇。
最近中國政府宣佈了很多刺激經濟的相關政策,比如說降息以及釋放流動性,這對消費者的情緒和支出都將有正向影響。確實,疫情之後,消費者確實在消費意願上存在明顯遲疑,從數據來看,現在的儲蓄率是歷史最高,高達47%;從國際環境來看,歐洲與美國的需求也有一定下降,使得中國的出口增速下降,外貿庫存積壓,但這些情況總不會一直存在,當前經濟放緩僅僅是一個暫時的現象,下半年或者2024年,中國經濟必將會進一步反彈。
本網評論員 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