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七一系列社評之二】轉型機不可失 加速由治及興
作者:王小般   來源:識港網    2023-07-01 12:28

回歸正式邁入26週年,港府同社會各界舉辦多項慶祝活動,市民亦享受多項出行及消費福利,市面旗海連天、街上喜慶歡騰、人人皆享其樂。趟過黑暴狂潮、扛住疫情隔絕的香港人,已經抖落身上的仆仆風塵,重整行裝走向「由治及興」的新天地。

不必諱言,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香港經濟發展遭遇了一些令人不快的陰雨天,經濟結構、增長動力、創新發展都遇到了新的麻煩。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陰雨天固然令人不快,可在另一些人眼中,雨天卻是推銷雨傘的好日子!香港經濟轉型這一無數遍被提起的話題,自然也在變局中迎來新的機會之窗。

回望過去,香港歷次經濟轉型之路都是在極度動蕩的國際局勢中升級整合的。其起家於傳統自由貿易、成長於獨一窗口貿易、落就於金融買辦服務。

19世紀殖民統治初期,市場經濟運行所需要的健全的市場體系和法律制度已經逐步在香港建立起來。進出口貿易成為香港特區經濟的支柱產業,香港亦成為亞洲重要的轉口港以及遠東的船舶工業基地。

二戰被日本侵占期间,香港经济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1949年後,面對大量內地資金的湧入和內地被西方圍困這一局面,香港利用其區位的便利性、體制和制度優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使得香港優勢進一步強化,成為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交流的唯一窗口。

內地改革開放後,飽受高成本之苦的香港製造業開始大規模向以珠三角為主的內地轉移,再加上巨量的產品進出口都經由香港轉口,引發了天量的資金結算業務,香港迅速實現了從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的經濟轉型。到 80年代末期,服務業在香港GDP中的比重已超過80%,香港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逐步確立。

觸閱百年滄桑,世界發生熱戰到冷戰、去全球化與全球化,國家經歷了艱辛探索到改革開放,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而香港亦經歷了工業化、去工業化,最終形成以金融、房地產、貿易及旅遊業等服務行業占主導地位的格局。

上述經濟結構雖然有利於穩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商貿中心等要津地位,但是長期產業固化帶來的矛盾也顯而易見,特別是經過黑暴和新冠疫情後尤為顯眼。香港經濟過於依賴服務業和轉口貿易,缺乏創新和多元化發展,當前面臨西方科技限制、美中經貿衝突、去全球化逆風等多重挑戰。亟需推動第三次經濟轉型,發展基於科技與研發的知識性經濟。

有人說,香港地處貿易要津,信奉自由經濟,享盡制度紅利,經濟轉型將在市場的魔法下渾然天成。上世紀90年代的香港因「低稅制、小政府」,被西方經濟學家奉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典範。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政府的不干預、「自由放任」政策對於保護自由公平的競爭環境非常有利。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之後,這種市場會對壟斷行業的穩定「快錢」甘之如飴,直到這種「快錢」慢慢殺死市場未來。尤其小市場,會特別排斥「高投入高風險」的高科技行業,因為一旦行差踏錯半點,小市場就會被徹底掀翻。

今日香港,已經被接二連三推出產業政策的新加坡反超,而香港的貧富差距已經明顯大過新加坡。曾經口口聲聲信奉完全自由市場的美國,不僅發動了貿易戰,還相繼推出「萬億基建法案」「芯片法案」等重磅保守產業政策,扶持國內產業。

令人高興的是,本屆政府已經展現出「有為政府」的姿態,在施政報告中推出「產學研1+計劃」等多項重磅產業政策。筆者認為,由於成本高企,香港「再工業化」已無很大空間,但可以做好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電影文娛、生物科技和醫療等相對獨立性較高的高端生產性服務業或配套,在做好扶持科技初創企業、風險投資、知識性服務方面也大有可為。當前科技產業已經進入大語言模型的人工智能時代,民間求新求變的意識非常強烈,港府應該抓住契機,著眼未來發展趨勢同未來需求,選好切入點,藉助多方力量培育新型產業,針對內地新型產業發展,更好的做好相關資金配套、科研配套、管理配套服務,同粵港澳大灣區共同打造新型產業鏈。

西來白浪拍維港,萬舶安危總未知!

靜淬金帆行四海,紫荊漫天送長風!香港這個背靠祖國、通聯國際的寶地,相信在「有為政府」和「自強港人」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經濟轉型一定能抓住機遇,踏上新台階!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