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間,香港距離第一波疫情封關就已經有三年多的時間,在這三年以來我們都經歷過日常生活的受阻、經濟收入的打擊以及患病時無助的折磨,最終在2023年的3月1日隨着口罩令的取消以及全面通關,香港總算是全面的復常。
在三年多的漫漫復常路,在合共五波的新冠疫情當中,我們曾經經歷過「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限聚令等社交距離措施,也曾經歷面對入境強制核酸檢測措施、「檢疫令」、「隔離令」。由如此嚴密的防疫措施當中,再到走過抗疫3年標誌香港全面復常的「最後一里路」。在三年的抗疫路上,第6屆香港特區政府快將服務市民一周年,那麼在疫情過後香港全面復常的路上,得到六成受訪市民表示對整體工作滿意的特區政府又面對過怎樣的成功與失敗?
三年的抗疫路是「危」也是「機」
其實在三年的抗疫路上,對香港而言既是「危」也是「機」,經歷過這次「危機」後,香港定必會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三年多的疫情當中,香港一直都是從未知當中踏出每一步,但卻能寫下不少重要的成績,如在中央支援下短時間內建立方艙、由社區組織肩負起照顧居民的重擔以及社會各界學會在「疫境」當中自強。
但與此同時,香港社會呈現出多個薄弱的環節,在第一波疫情中就顯而易見整個社區的醫療系統陷入崩塌,感染病毒的老人患者只能在醫院的露天空間、在寒風當中等待治療;至於未能出往醫院的患者如小童、婦女,他們的日常生活、藥物亦都得不到照顧,只能處於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當中。以上種種都反映香港長年以來的醫療系統問題,再而甚者更是社區組織系統上的缺乏,令到需要照顧的弱勢群體得不到關懷和基本的幫助。
經歷過這次「危機」之後,香港整體的社會都能夠上下一心,先有政府推行引入大灣區醫護人員來港的政策,從根本解決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情況、完善地區治理的改革方案以及「社區關愛隊」的逐步確立亦都是從源頭改變區議會存在的「泛政治化」、組織能力不足的問題,社會亦都自發建立義工隊照顧弱勢群體,在「危」當中我們總是能找到「機」。
除此之外,政府亦都能夠通過疫情帶來的危機重新為香港定位,讓香港再出發。三年多的疫情令貧窮人口的生活雪上加霜,令中小企業的生意步入寒冬,多次的「抗疫基金」、消費劵也未能扭轉基層生活的困境。到底這座依靠旅遊業以及轉口貿易的城市未來又能何以為生?在「危機」當中,政府亦都要重新思考香港的定位,以創科的思維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決心重整香港的經濟。在疫情緩和之際,本屆政府適時落實全面通關,火速令到服務業回一口氣;而在長遠的發展方向上,各類創科以及企業發展的基金相繼推行,以行政長官李家超為首的官員以及立法會議員就多次出訪大灣區多個城市,從而令到日後政府在制定政策上都能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為最主要方向。
而民生事務上,排解民生憂難就成為了政府施政最為重要的目標。在疫情當中,由於不少貧困人口的日常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更令政府明白住屋以及青年向上流等問題都是最為急需解決的基層問題。「簡約公屋」計劃、過渡性房屋以及「共創明『Teen』計劃」等等的措施正是從危機當中想到的「對症下藥」。
回想起來,在一場疫情當中同時面對公共衛生壓力、經濟發展面臨寒冬、社區人口受貧窮折磨,能夠順利從疫情捱到復常絕非易事。在過去一年,特區政府顯然是從「危機」當中找到「機會」,而香港市民亦從高壓的情況當中重拾活力,足見香港人的壓韌性十足。我們都是「獅子山下的市民」,總能在逆境中艱苦奮鬥、同舟共濟。「獅子山精神」是過往香港成功的重要動力泉源,深信在將來我們也能憑此再創輝煌。
特邀評論員 里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