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才荒已是不爭的事實。特首李家超在2022年10月施政報告曾指出,香港多個行業正面對人力短缺問題,相關政策局會聽取業界意見,並因應不同行業情況提出解決方案。於是我們看到特區政府針對中低層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公佈輸入外勞計劃,針對關鍵領域的技術型企業推出「高才通」,針對政府職能部門則是拓展了投考者的准入門檻(如香港警察招募已經撤銷或降低身高體重要求,以及赴內地院校展開招聘活動)。
然而,對於政府推出的種種措施,總有聲音質疑此般「引進外援」實際上是進一步壓榨香港本地的就業崗位,畢竟以上措施的實施對象大多是內地人,今後也許或加劇社會上內地人與香港本地人的就業競爭,進而應發社會矛盾。只不過這種思想是預設了香港與內地間「對立」的大前提,更將香港缺乏人才及缺少勞動力人口的原因歸結於2019年「修例風波」帶來的部分移民潮。但只要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香港與內地的人才交流與人口流動更多時候是優勢互補而非零和博弈,畢竟香港人才荒是多方面因素導致,豈能簡單甩鍋內地。
首先,香港缺乏人才及勞動力人口的重要原因是社會老齡化嚴重及人口出生率底。根據政府公佈的數據,2022年香港出生人口3.25萬,創下1961年來的歷史最低記錄,已經成為亞洲經濟體中最低的地區之一。且由于香港没有鼓励生育等相关政策,高企的房价、内卷的教育环境和高昂的生活成本等因素更令港人不敢生,不敢生何來的勞動力呢?
其次,香港年輕一代的擇業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更加偏好有足夠吸引力及上升空間的職業,對一些傳統行業不再感興趣。加之過去三年的疫情,令年輕人更加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動態平衡,許多年輕人已經習慣彈性工作時間與地點,「留人」顯得愈發困難。
這種情況下,政府推出上述種種「引進外援」的措施在短期內確實能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因為本地培訓在短期內難以滿足各行各業所需。更重要的是,人才及勞動力人口的儲備是一個短、中、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先最大程度吸引和挽留能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行業緊缺人才,才能持續帶動社會正常運轉,為後續培養本地人才提供穩定適宜的社會環境。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說,培育人才和为其提供多元出路是支持本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特區政府絕不會止步於「引進外援」,而是廣聚天下英才,從長計議。
相信特區政府未來會從「頂層設計」出發,做好統籌和協調,完善相關領域的人才培養,建設和做好本地人才庫,豐富本地勞動力人口儲備,使香港成為人才供應鏈完整的宜居之城。等到那時,想必不會再有人質疑政府曾經「引進外援」的政策。
本網評論員 顏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