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內地全民通關後,香港市民憧憬回到三年疫情前遊人如織的繁榮光景。旅遊業作為本港四大支柱產業,對重振經濟影響巨大。特區政府在去年6月開放位於新界北區的「沙頭角」禁區,予旅行團參觀。新界北直選議員張欣宇認為鄰近同樣作為禁區的「中英街」具歷史文化特色,倡一同開放,並仿效內地容許市民網上申請「通行證」或設配額制。沙頭角鄉事委員會主席李冠洪認為單靠「沙頭角」的吸引力不足,若加上該地年底落成的仿古火車站,配合「中英街」的歷史元素成為深度遊路線,可吸引更多遊客。
如果說「沙頭角墟」之前屬禁區,「中英街」則是「禁區中的禁區」。此街由深港兩地共管,惟未有明確的地理分界。由於位於香港邊境禁區,若要進入中英街,內地需申請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香港則要申請「禁區紙」,極為不便。過去設立禁區的本意,是作為緩衝區房子偷渡、走私及其他跨境犯罪活動。但回歸25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不僅不應該再設「禁區」,相反是要積極將北部口岸旁邊的土地,開發為對接產業優勢的黃金口岸經濟帶。「禁區」的角色早就不合時宜。
去年6月3日,沙頭角碼頭率先開放,這是發展北部都會區的第一步。下一步是開放沙頭角墟。這一帶與深圳鹽田、大鵬半島、大鵬灣毗鄰,根據特區政府的規劃,將與深圳合作,未來重點拓展生態保育、生態康樂旅遊,促進兩地密切互動,深化港深兩地三圈策略性空間佈局,三圈是指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北部都會區面積達300平方公里,可容納250萬人居住,這個計畫對香港影響深遠,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解決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香港單靠金融服務業難以為繼,需要推動再工業化,以發展創科產業為核心,中央「十四五」規劃已將香港定位為國際創科中心;二是解決香港發展重南輕北的問題,未來香港將形成港島金融區及北部創科區的平衡格局;三是釋放北部土地,長期困擾香港的拓土建屋難題有望迎刃而解。當中關鍵是釋放北部土地。但北部大量的棕地、農地、祖堂地,背後的問題十分複雜。而「禁區」內土地70%都是政府官地,容易開發,長期荒廢實在可惜。政府不妨以「禁區」作為北都區開放的先頭部隊,最直接對接深圳的優勢,對其他地區產生良好的示範效應。
事實上,深圳方面對「禁區」開發十分積極,深圳市鹽田區2000年10月就推出《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預示沙頭角將會興建口岸,當中提及口岸占地十萬平方米由深方建設,供港方企業優先經營,計畫為香港提供4萬個就業職位。深圳的東南面鹽田區、大鵬新區一帶,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是深圳人休閒度假的好去處。而新界東北也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此作為兩地合作搞旅遊的「頭盤」,正好可促使兩地探討便利人員往來的長遠方案。
第六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政綱中承諾強化治理能力,精簡程式,加強統籌,那麼加快推動禁區開放,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當是題中應有之義。
本網評論員 江金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