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大公報 記者 陳嘉宜、苑向芹)為了適應發展需要,香港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搶人才」計劃,當中包括「高才通」計劃,取得明顯成效,但也有些問題需要正視。例如出現高才長期不在港同時亦未有貢獻的情況。大公報記者近期發現部分機構聲稱可以提供「掛靠本地公司」服務,無需長期在港工作,只需達到規定的出入境次數。

此外,亦有部分境外人士申請「高才通」來港後,表示找不到合適工作,或自己創立公司,目的都是讓子女走捷徑,以「受養人」、「本地生」身份參加DSE,可免除非本地生手續,直接報讀本港八所政府資助大學。有議員表示,「考試移民」走捷徑現象暫未對香港造成明顯衝擊,但「高才通」政策需要優化。\大公報記者 陳嘉宜、苑向芹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升學途徑多元,競爭較內地低,因此出現部分沒有意願來港工作或創立公司的「高才通計劃」受益者,通過合法途徑為其子女獲得參加DSE的機會,進而以「本地學生」身份申請入讀香港八大,被稱為「考試移民」。
大公報記者在內地某社交平台,以「考試移民」為關鍵詞搜索,發現不少中介分享相關的升學顧問服務,也有不少家長在分享孩子成功靠高才受養人身份入讀香港八大的經驗。記者在網上結識一位高才通家長博主,該博主向大公報記者透露,他家孩子是通過高才通「受養人」身份獲得香港居民身份證,在高二轉去DSE賽道,目前已在港大就讀。
問及孩子是否有在香港的學校上學,博主表示沒有,稱是在深圳找DSE機構補習、訓練。她直言,在內地成績一般的學生考慮DSE還有機會「衝一下」。
關注組促檢視「本地學生」定義
符合「高才通」要求的家長黃先生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時坦言,日本、澳洲的搶人才政策福利不亞於香港,有不少內地家長是考慮到子女教育而選擇出國。而香港有離家近、語言通、教育強的特點,相比於其他地方更有吸引力;但如果香港收得過緊,一些人才或選擇其他地區。
不過,由本地家長成立的「本地學生大學學額關注組」,就擔心高才通子女以自修生途徑參加DSE考試,會佔用本地學額報讀香港本地大學。對此,立法會議員鄧飛表示,就DSE考試名額而言,目前政府對自修生的報考名額並無比例和總數限制,只要符合條件的學生都可以報考,因此不存在佔用本地學額情況。而對於高才通子女進入本港中學或與考學校就讀,以日校考生身份報考DSE的情況,鄧飛認為會造成一定影響,但影響並不大。
關注組亦表示,本港中學生需要進行各種校本評核和課外活動,而所謂「考試移民」學生則進行應試訓練,認為對本地生不公平,要求檢視「本地學生」定義。
未對大學聯招造成衝擊
針對這一問題,鄧飛直言,目前未見「考試移民」對本地中學生升讀大學造成較大衝擊。鄧飛透露,早前他曾與高才通服務協會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通過高才通計劃來港的家長基本為80、90後,其子女年齡未必都是17、18歲,因此不至於對大學聯招造成巨浪式衝擊。其次,鄧飛指出,以受養人簽證來港的未成年人可以獲得香港居民身份證,而《基本法》規定所有香港居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因此若要去改變「本地學生」的定義,或面臨違反《基本法》的風險。
鄧飛認為,所謂「考試移民」並非是一個教育議題,問題關鍵在於政府需要優化高才通計劃,確保通過高才通計劃進入香港的人士會在港定居、工作或投資。對於有人提出增設「居港時長」的續簽條件,鄧飛表示可行,但更重要的是去檢視申請人的稅單和在港是否具永久性住址。
至於是否因「考試移民」趨勢而區分招生配額,鄧飛認為目前並無此迫切需求,「若未來高才通計劃下的子女數量確實激增,則是要去考慮增加本地生的學額」,他直言距離這一步還有很長時間。
與內地城市合作 培養科技人才
目前,香港正全力推動創科轉型,但受限於經濟結構單一,人才崗位不足,存在人才需求與供應錯配。據2023年年底政府對數千名抵港六個月的「高才通簽證」申請人及其家屬調查顯示,僅54%的「高才通簽證」申請人及其家屬在港成功就業,主要集中在傳統行業。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陳冠華曾表示,政府需以實際需求為導向,靈活引進人才,如允許創科企業直接在內地及海外招聘,再根據實際情況發放簽證,以避免人才被其他國家搶奪。
立法會議員洪雯提出「人才共享」計劃,建議與內地城市合作培養科技人才。她表示,香港可提供開放科研環境和優渥生活條件,內地城市則提供科研項目和就業崗位。雙方可基於共同目標開展人力資源合作。
據悉,西安市政府人才辦公室有意在香港設立分部,以借助香港平台吸引國際人才,讓人才在港生活工作的同時,兩地政府可以共享發展成果。
受養人享本地生資助 教育局研設居港期限制
近日,在立法會上,教育局就外界質疑「本地學生」定義過於寬鬆,影響學位競爭的公平性及公帑運用問題作出回應。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在學費方面未有計劃改變現時原則或安排。但就有居留條件限制的受養人,她指當局會考慮參考其他國家地區做法,檢視學士學位課程本地生學費資助的條件及要求,如考慮有關簽證持有人必須於入學前在港居住一段時間,才能享有本地生學費資助。此外,早前教育局表示正檢視有關「本地學生」的定義。蔡若蓮透露,相關工作目前進展順利,教育局在考慮各項方案後,會公布最新安排。
在高才通續簽的「掛靠」問題上,勞工及福利局在回覆《大公報》查詢時表示,政府高度重視不法之徒試圖透過偽造學歷或工作證明,申請來港就學或工作的行為,各政策局及部門會各司其職,積極處理相關事宜並會嚴正執法。
高才通續簽申請人須滿足在港就業或創業條件。就業者在申請時需要提交僱傭合約,其職位薪酬須達市場水平,受聘於非本地企業或通過調職來港的管理層或專業人員亦納入考慮,入境處在審批時會綜合評估申請人的薪酬福利、稅務貢獻及留港時長等因素。
而在港開辦或參與業務的申請人,則須證明其業務確實在港運營且穩健發展,以及對港經濟有貢獻,入境處會嚴格審核其營業額、投資額、本地職位數量等方面,以確保其符合續簽資格。
「掛靠」港企續簽 中介索價7.5萬人民幣
「高才通」計劃於2022年年底推出,截至2024年年底,入境事務處共接獲超11萬宗申請,其中91224宗申請已經獲批。隨着首批高才的逗留期限將到期,近期亦開始陸續申請續簽。
然而,參考以往其他引進人才的政府計劃,有部分人士會通過掛靠假香港公司,偽造出糧和強積金供款紀錄,以幫助這些人士符合續簽條件,然而這些人士實際上長期不在港工作和生活,作為引進人才卻對香港幾乎沒有貢獻。
入境處:嚴格把關申請
大公報記者日前佯裝高才通人才「放蛇」一家中介機構,該機構得知記者是高才通C類人才,且需要續簽,表示價格為7.5萬元人民幣。
當記者追問若不想在香港工作、定居,花費7.5萬人民幣是否讓記者滿足續簽條件時,工作人員則表示會安排旗下公司聘請記者,並做好所有工作記錄。工作人員並教路記者:「只需在未來半年內保持不錯的出入境紀錄,一個月大概有三至五次進出香港的紀錄。」
除了香港存在所謂高才通續簽代理公司外,早前也有媒體報道內地一些城市有機構聲稱可提供「掛靠」服務。入境處表示,申請人自己可上網處理。但若申請人需中介協助,要謹慎選擇,並確保文件真實有效,入境處會嚴格把關和審批申請個案。若中介協助製造虛假文件,申請人亦需承擔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