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香港科創不興的原因何在?
作者:熊貓哥哥   來源:識港網    2020-10-20 16:22
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內地的發展,客觀認識世界形勢的變遷,將有助於香港擺脫面對內地「夜郎自大」、面對西方「亦步亦趨」的心態,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好地為港人自身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古往今來,世代的更替從來以生產技術水準為重要指標。由蒸汽世代、電力世代及至電腦、原子世代,再至今日互聯網世代,國家的興衰系於科學技術之高下,城市的興衰尤重于此,諸類事例無需列舉,相信各人自明於心。每位港人更應捫心自問,當今香港是否尚能引領科創潮流?也許答案見仁見智。然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一席話卻令人深思,他認為「香港與創科發展及應用失諸交臂」,其結論是否客觀尚待商榷,但個中言論反映出香港社會的焦慮情緒可見一斑。

僅就科創領域來說,作為高度依賴學術機構的專業領域,香港有著深厚的基礎。據今年6月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公佈最新世界大學排名,香港7間上榜大學排名皆有上升,其中4間打入50強;香港大學排名創新高排第22位,按年升3位。然而,在擁有如此豐富高等教育資源及人才的情況下,香港的科創行業發展卻不盡如人意,以致今日在社會形成「失去的二十年」之集體焦慮,是何原因?

事實上,香港之所以「科創不興」,是其「先天不足」造成的。深入考察香港的發展歷史,會很容易發現,香港之所以興旺,並非科創發展所帶動,而來自於貿易、製造與金融。自開埠以來,香港便被港英殖民政府定位為轉口貿易中心。二戰以後,憑藉冷戰期間的特殊地位,香港輕工業突飛猛進,晉升工業化新興城市,成為「亞洲四小龍」。在資本累積之後,香港又朝著國際金融中心的方向進擊,更借內地改革開放的東風,再次成功轉型。形象地說,香港好比一個操盤高手,低點買入、高位賣出、成功調倉,最終成就今日之輝煌。

但是,輝煌的發展成就,不足以令香港在科創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其「先天不足」在於,香港一直被港英當局視為殖民地。而殖民地最重要的作用,並非基於維持內生動力及長遠考慮發展科創,而是快速創造利潤服務宗主。在這種思維指導下的港英政府,雖然在60至80年代因勢利導,創造了諸多發展成就,但無法引領香港走向真正的自立、自強之路,香港的角色始終是一隻「會下金蛋的母雞」,服務於「英联邦农场」的「农场主」聯合王國。一旦風雲突變,香港將優先成為犧牲者。正如柴契爾夫人以後,回歸已成定局,英國更淪為美國政策的追隨者,影響力驟減。於是,英方治港的重點便在於延續其在港影響,回歸過渡時期更注重政治上的設計,而幾乎不考慮經濟、科創領域的發展,這也為回歸後的香港種下動亂的遠因。

順風行船只須揚帆乘勢,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過去,香港在世界殖民體系下,乘著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快車高歌猛進,受益於此也受制於此。是繼續跟隨已日落西山的舊殖民貿易體系,還是徹底回歸祖國的懷抱融入發展大局,自回歸以來,香港各界鮮有達成共識,這也是香港難有穩定發展基礎的思想障礙。1998年10月,面對深受金融危機破壞的香港,董建華政府雄心勃勃地提出「科技興港」,要把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議在港興建名為矽港(Silicon Harbour)的電子技術開發區。後來,此計畫被人稱作「矽港計畫」。平心而論,計畫正好切中當時世界範圍內產業轉型的要害,處於互聯網、通訊行業爆發前夜的香港,如能抓住此機遇大力發展,前景將不可限量。然而,事實終究令人唏噓,2000年,在多方反對下「矽港計畫」折戟沉沙,2003年「七一遊行」更令港府疲于應付,2005年董建華便黯然引退。此後,歷任特首均受制於社會運動,香港發展再無系統、持續地規劃發展科創。

可以說,回歸後的港府,是真正發於同族同根的本心,用「港人治港」的方式制定發展香港的系列政策的。但這種誠意,並未得到足夠的尊重與認可。香港很多人還在留念米字旗下順風行船的黃金歲月,看不到滄海橫流、不承認世事變遷。當西方各國已經開始反思民粹主義、無政府主義所帶來的危害,加強立法與管治之時,香港的一眾攬炒分子仍然活在舊世界中不肯清醒,把一些令西方主流社會也厭惡的糟粕,冠上「民主」「自由」「人權」的標籤,在香港大行其道。不客氣地講,相比與美國員警的執法,香港員警已算斯文了。

再多的真相也叫不醒一個故意裝睡的人。而今,在香港各界已認識到差距,為「矽港計畫」扼腕歎息之際,仍有人不忘再補上一刀,「香港末路論」「香港崩潰論」此起彼伏。反對派的街頭攬炒、立法會拉布、國際攬炒一個不少、花樣頻出,見不到絲毫反省,也許只有香港徹底完蛋的那一刻,他們才會閉嘴,事實就是這樣殘忍。

「科創興邦、科創興港」這是一個常識性問題。視常識而不見,一味以政見之分人為製造社會隔閡,令香港發展科技創新的計畫一再受挫,是「香港之恥」。人們寄望國安法能夠還社會安寧,無非是想能夠令香港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畢竟,君子尚且不立危牆之下,何況狡黠的資本呢?如果說國安法將損害香港的營商環境,那麼內地40餘年的改革開放成果又如何解釋?反對派的說辭永遠是片面、膚淺、經不起實踐推敲的「話術詭辯」。

說回陳茂波的感慨,筆者倒認為不必如此妄自菲薄。香港有良好的科創基礎,更有大把的科創人才,終將在國家的支持下建立起完善的科創體系,這與殖民時代是不可相提並論的,港人自應有這份信心與底氣。而且,香港社會不乏能夠反思不足、奮起直追的有識之士。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內地的發展,客觀認識世界形勢的變遷,將有助於香港擺脫面對內地「夜郎自大」、面對西方「亦步亦趨」的心態,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好地為港人自身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本網評論員 熊貓哥哥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