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流量與消費失衡的轉型之路
作者:王小般   來源:識港網    2025-04-10 15:38

踏入 2025 年 3 月,香港旅遊業迎來「超級三月」,單月錄得超過 340 萬人次旅客,同比增幅達 12%,其中非內地旅客佔 96 萬,菲律賓、印尼等東南亞市場增幅更超過 30%。前兩月累計旅客量達 841 萬,同比升 7%,非內地市場增長 20%,長途客群如澳洲、加拿大亦有顯著回升。數據反映香港已擺脫疫情陰霾,成為亞洲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然而,「旺丁唔旺財」的隱憂依然存在 ——2025 年香港前兩個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同比下跌 7.8%,2 月跌幅更擴大至 13%,珠寶首飾、鐘錶等高端商品銷量下滑 15.8%。儘管旅客數量回升,但人均消費未見同步增長,反映香港旅遊業正處於流量與消費額不匹配的轉型關口。

「旺丁唔旺財」的結構性矛盾在哪里?

消費降級——旅客結構與消費習慣轉變,內地客佔比雖仍達 77%,但「一簽多行」政策重啟後,自由行旅客更傾向「輕消費」模式。他們寧願選擇深水埗的茶餐廳、旺角的藥妝店,而非尖沙咀的奢侈品專櫃。以旺角朗豪坊為例,2025年第一季度化妝品銷量同比下跌 9%,但樓上的電子產品店卻錄得 15% 增長。另一方面,非內地旅客中,東南亞及中東客群對價格敏感度較高,傾向選擇性價比高的旅遊產品。如中東旅客更愛入住油麻地的背包客棧,而非中環的五星級酒店。

傳統景點老化與新興需求錯位——迪士尼、海洋公園等主題公園面臨設施陳舊問題,年輕旅客轉向「Citywalk」「深度遊」等新興模式。長洲「平安包工作坊」、大澳漁村文化體驗等體驗式項目更受青睞。據香港旅遊發展局調查,2025 年首季「本地文化體驗」類行程預訂量同比增長 45%,遠超傳統景點。然而,部分業界人士指出,這些新興項目仍缺乏系統推廣,導致資源分散。

周邊競爭加劇與成本壓力——澳門 2024 年旅客恢復至疫情前 87%,並通過「旅遊 + 博彩」吸引高消費客群;泰國、日本以低價策略分流中低端市場。香港需強化差異化優勢,如國際盛事、中西文化融合體驗。但本地成本壓力卻在上升 ——2025 年 2 月整體通脹率 1.4%,酒店房價、餐飲價格上升削弱旅客購買力。以五星級酒店為例,每晚均價達 1500-3000 港幣,較疫情前上漲約 20%。

破局之道——從「量」到「質」的戰略轉型

盛事經濟與文化深度遊並舉。2025 年啟德體育園開幕,Coldplay、周杰倫等國際巨星演唱會,以及巴塞爾藝術展、七人欖球賽等活動,預計吸引 84 萬旅客,帶來 33 億港元消費。旅發局更與 1500 家商戶合作推出優惠,延長旅客留港時間至 3.5 晚以上。同時,政府計劃撥款 12.35 億港元,發展賽馬旅遊、熊貓旅遊等特色項目。例如,「港產」大熊貓龍鳳胎將在春節後與公眾見面,帶動周邊商品銷售。

客源優化與區域協同。香港需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吸引商務旅客。2025 年舉辦亞太區金融論壇、科技峰會,配套「會展 + 旅遊」套餐,提升商務客消費能力。同時,拓展非內地市場,如東南亞客群增長顯著,菲律賓、印尼旅客 2024 年分別增長 43% 及 50%,2025 年計劃加強與當地旅行社合作,推廣「一程多站」產品(如香港 – 澳門 – 珠海聯遊)。

智慧旅遊與服務提質。推出「香港出行易」APP 整合交通、景點資訊,試點 AR 導覽、虛擬試妝等科技應用,提升遊客互動體驗。同時,推動商戶接入支付寶、微信支付,優化免稅購物流程,縮短通關時間。旅發局推出「好客之道」計劃,培訓 10 萬名旅遊從業員,提升英語、普通話服務水平。

未來平衡流量與消費額的共生邏輯

《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 2.0》提出,2025 年目標旅客量 4900 萬人次,2030 年增至 6000 萬,旅遊業增加值提升至 1200 億港元。要實現這一目標,需把握三大趨勢:

年輕化與個性化——Z 世代旅客偏好小眾景點、社交媒體打卡,香港可開發「動漫旅遊」「電競體驗」等新興項目,如與《原神》合作推出主題路線。

可持續發展——推廣「綠色旅遊」,如麥理浩徑徒步、南丫島生態遊,減少過度商業化對環境的影響。

政策支持——爭取放寬內地旅客免稅額度至 3 萬元,研究「銀髮經濟」旅遊產品,吸引高消費老年客群。

香港旅遊業的復甦,既是數字的勝利,更是生態的重構。當 340 萬旅客湧入維港,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人頭湧湧」的繁榮,更需思考如何將「流量」轉化為「消費額」。這需要政府、業界、市民三方協同 —— 政府以政策引導方向,業界以創新激活市場,市民以熱情傳遞溫度。唯有如此,香港才能在「流量經濟」與「消費額經濟」的平衡中,書寫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