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國家安全教育:香港的使命、挑戰與深化路徑
作者:Nether   來源:識港網    2025-04-17 18:14

2025年4月15日,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 走深走實十周年”為主題,標誌著中國國家安全體系進入更高水準的制度化階段。作為“一國兩制”下的特別行政區,香港在經歷社會動盪、落實國安法、重建法治秩序後,面對複雜的內外安全形勢,亟需以更主動的姿態融入國家安全大局,鞏固“愛國者治港”根基,築牢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防線。

自2015年國家安全教育日設立以來,香港經歷了從“國家安全缺位”到“制度補課”的深刻轉型。2019年的修例風波暴露了香港在國家安全領域的系統性漏洞:反中亂港勢力利用法律空白煽動暴力、勾結外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嚴重威脅“一國兩制”原則底線。2020年《香港國安法》的頒佈實施,標誌著香港國家安全機制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治理”,但法律落地僅是第一步。十周年之際,香港需以教育為抓手,推動國家安全意識從“入法”向“入心”跨越。筆者認為,需從以下三個方向去深化推進。

一是鞏固法治根基,完善法律實施配套。香港國安法雖已實施五年,但配套機制仍需細化。例如,針對社交媒體煽動顛覆行為,需推動《基本法》23條本地立法與國安法銜接,明確網路空間治理規則;針對境外非政府組織滲透,應建立資金流動審查機制,切斷危害國家安全的經濟鏈條。司法領域需加強法官培訓,統一國安案件裁判標準,避免出現“輕判縱容”現象。2024年香港法院對某反中亂港組織骨幹的判決引發社會爭議,反映出司法系統與國家安全價值導向的磨合仍需深化。二是構建全鏈條教育體系,破解意識形態滲透。香港青少年群體長期受殖民歷史與西方價值觀影響,部分學校教材曾存在歪曲國家歷史的傾向。對此特區政府需將國家安全教育納入必修課,編寫涵蓋憲法、基本法、國安法及中國近現代史的標準化教材;建立教師國安教育資格認證制度,對持極端立場的教師實施“一票否決”;推動“國安教育進社區”,通過模擬法庭、國安主題展覽等互動形式,增強市民國家安全參與感。三是強化社會協同,築牢全民防線。國家安全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社會多元主體協同。商界應建立合規審查機制,防範商業活動中的國家安全風險;媒體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不惡意炒作,不低俗引流,做好新聞自由與國家安全邊界的平衡;社區組織應發動基層力量識別、上報可疑行為。

在戰略方向上,特區政府也應著手以下方面。一是以“愛國者治港”引領管治效能提升,2025年香港新一屆區議會選舉將至,需確保參選人全面落實愛國愛港標準,杜絕“軟對抗”勢力選舉平臺散播危害國家安全言論。同時,公務員隊伍需強化國安培訓考核,將維護國家安全納入績效評估體系。二是深化區域協作,融入國家大局,香港應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安全協同機制,與內地城市共用反恐、網路安全數據;推動設立“大灣區國安教育聯盟”,聯合開展跨境應急演練。此外,可借鑒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的國安教育創新模式,打造“一國兩制”下的國家安全教育示範基地。三是創新話語體系,爭奪國際敘事權,針對美西方對香港國安法的汙名化宣傳,需構建“法治香港”“安全香港”的國際形象。例如,通過國際法律論壇發佈《香港國安法實施五周年白皮書》,用案例數據駁斥“自由倒退”謬論;支持愛國愛港智庫開展全球排名研究,發佈“全球金融中心國家安全指數”,掌握話語定義權。四是防範新興領域風險,前瞻佈局,在人工智慧、生物科技等新興領域,香港需未雨綢繆:設立“跨境數據安全實驗室”,研發防範數據洩露技術;立法規範無人設備使用,防止無人機等設備被用於危害國家安全活動;針對國際科研合作中的技術竊密風險,完善高校科研專案審查機制。

國家安全教育是香港長治久安的基石。十年來,國家安全教育從“喚醒意識”走向“深耕實踐”,香港的探索具有示範意義。未來,香港需以“走深走實”為目標,將國家安全教育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在堅守“一國”之本的同時善用“兩制”之利,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作出更大貢獻。唯有如此,東方之珠才能在風浪中永葆璀璨,與祖國共赴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本網評論員 Nether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