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這次「讀一點書」專輯,邀請了香港三聯書店的編輯王昊向大家推薦好書──《香港報業雜談》。
本書作者李家園是香港資深報人,他從香港首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談起,迄第一份彩色報紙《天天日報》止,重點憶述的報章逾四十份。除了以豐富資料介紹各報創辦的背景、宗旨及著名報人的活動外,尚由此重溫了舞動省港的歷史舊事。書末還另闢一章,專談抗戰前後香港新聞教育的概況。
以下選取書中第一節,讓各位讀者試閱,同時也可以看看影片中編輯簡述本書精華。
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
多年來,我從報業史著及其他報紙、雜誌中,讀到不少記載,都說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是《中外新報》,主持者是伍廷芳。事實上,外間的人亦多認為香港的中文報紙,是由伍廷芳首創的。
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是於1858年出版,名字叫做《中外新報》,是沒有錯的,但是,創辦人是否伍廷芳,抑或還另外有人,那便值得談談了。
1853年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月刊叫做《遐邇貫珍》,是由懂得中文的英國傳教士編輯並主持發行,內容以宣傳教義為主,並錄點時事,由於有時事新聞,所以一般非教徒的人也購來閱讀,當時每份售價是港錢十五文,可惜廣告與發行都搞得不好,經過三次易主後,終於在1856年停刊,總共出版了三年。
當時,有一位倫敦傳道會的牧師東來中國,先在廣州學習中國語文。後來,他編了一本「中英字典」,交給香港《孖剌西報》排印,西報因此製了一副中文鉛字,等到字典印完了,中文鉛字便無「用武之地」。後來有人覺得可惜,便倡議利用這副鉛字,出版中文報紙,《孖剌西報》主人贊成。於是《中外新報》便由此誕生,時為1858年(咸豐八年)。
《中外新報》最初是《孖剌西報》的附刊,隨同西報一起出版,好像今日的報紙「特刊」,隨報附送一樣。當時的《中外新報》,是採用書刊形式,隔日才出版一次。不久,因為在發行和廣告方面都有起色,便改為每日出版的四開單張報紙,而且一直出版了六十一年才停刊。我把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的來龍去脈簡述過後,我們且來談談該份中文報紙的創辦人是誰,主持人是誰。
照理,《中外新報》最初出版,既然附屬了《孖剌西報》,則創辦人應是該西報的東主。不過,西報的西人不懂中文,而且出版中文報紙的動機不是西人,而是華人,所以應說動議出版《中外新報》和主持該報的人是誰,而不是說「創辦人」是誰,才較為合理。
動議出版和主持《中外新報》的人,到底是誰?據一般記載,都說是伍廷芳。
我曾獲得一份香港立法局第二位華人議員、太平紳士,又曾做過香港高等法院首位通事、首席華人陪審員、東華醫院倡建總理、考試法律委會委員、英華書院前任校長的黃勝(字平甫)先生的史料,閱後,竟對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有新的發現。原來,與出版和主持《中外新報》有密切關係的人,除伍廷芳外,還有黃勝。
黃勝到底是什麼人,做過什麼事?請先看看他的簡史,然後再談他與《中外新報》的關係。
黃勝,字平甫,原籍廣東香山(現稱中山市)東岸鄉人,1828年出生於澳門,1843年來港就讀,肆業於灣仔摩利臣山馬禮遜紀念學校,1847年隨校長勃朗赴美留學,在美國麻薩諸賽州孟松學校攻讀,學成返港,先後在《德臣西報》及《孖剌西報》工作,精研印刷技術及從事編輯翻譯,後轉入英華書院任教,繼任校長,與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共同翻譯「四書五經」,對促進中英文化貢獻甚大。
1858年,黃氏獲充香港高等法院陪審員,1860年,與《孖剌西報》合作,刊行了香港第一家中文報紙《中外新報》。
那末,《中外新報》到底是伍廷芳創辦的,還是黃勝創辦的,這實在是使人疑惑的問題。
其實,伍廷芳與黃勝都是《中外新報》的工作者、主持者之一。如果以學歷、經歷、年齡來說——則黃勝的分量較伍廷芳為重,因為伍廷芳於1842年7月30日(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三日)在新加坡出世,三年後隨父歸國,初居於廣州,到十三歲時才來港就讀於聖保羅書院。
1858年《中外新報》出版時,伍廷芳年僅十六歲,而黃勝則是三十歲,以年齡、學歷、經歷而言,如果說黃勝創辦的可能較高,卻也不能因為伍廷芳年僅十六歲,就不能說他沒有創辦的可能。
《中外新報》到底是由伍廷芳想出來,還是由黃勝想出來?我無法考據。但照情理推測,由於黃勝的學歷、經歷,都比伍廷芳好,年齡又比伍廷芳大十四歲,加以處理編務的是黃勝,伍僅任翻譯員,則《中外新報》的創辦人,說是黃勝,其可能較大,最少《中外新報》是伍廷芳與黃勝兩人共同耕耘的,黃勝功勞,不能抹殺。
根據一般報業史書、報壇隨筆,都說香港第一份中文報紙《中外新報》創刊於1858年。但《黃勝平甫公簡史》卻說:「一八六〇年憑公學養與技能與孖剌西報合作刊行香港第一家中文報紙中外新報。」
究竟《中外新報》創刊於1858年,還是1860年?則有待稽考了。
據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中國有名的報學史書所載:
我國現代日報之產生,亦發端於外人,蓋斯時商務交涉日繁,其材料非雜誌所能盡載也。香港之孖剌報,於民國前五十四年(咸豐八年),即西曆一八五八年,由伍廷芳提議,增出中文晚報,名曰《中外新報》,始為兩日刊,繼改日刊,為我國日報最先之一種。繼之而起者,為西洋人羅朗也之《近事編錄》;《德臣報》(Daily Press)之《華字日報》……
《中外新報》為《孖剌報》之中文版,初該報因印刷《中英合璧字典》,曾購中文活字一副,旋從伍廷芳之建議,附刊中文報紙,即延伍氏主其事。西人對於中文報紙之經營,當然非其所長,且在斯時,華人之有報紙,實為創見,辦理尤非易事;故名為《孖剌報》所有,實為華人單獨主持,所有一切營業權利,皆屬華人,而《孖剌報》只每年享有若干權利,以為報酬而已。……民國初元,該報攻擊龍濟光頗力(按:民國二年,即一九一三年,龍濟光繼胡漢民、陳炯明為廣東都督),為粵人所歡迎,銷數逾萬,為該報之最盛時期。然經理無力,財政非常竭蹶,乃加入新股若干。……
從戈公振所著之《中國報學史》,也說《中外新報》是於1858年出版,以後談報業史者,可能以此為根據,就筆者所讀過之有關《中外新報》的文章,也說該報是1858年創刊的。
但是,《黃勝平甫公簡史》則說它是於1860年創刊,到底《中外新報》之正確出版日期應為何時,如果能找到《中外新報》創刊號的影印本一看,便可分曉了。
為什麼許多記載《中外新報》事蹟的書本、報章、雜誌,都說該報是伍廷芳所創刊,我想:這與伍廷芳在清末,民初時的名氣有關。因為伍氏後來離港,入京佐李鴻章做事,民國以後,又做過外交部長,國務總理,廣東省長等要職,為國人所熟知,故人們一提起《中外新報》便把他的名字扯在一起,也未可料。
現在,且將《黃勝平甫公簡史》後段擇錄,以供讀者參考:
一八六二年,黃勝一度北遊上海,助製炮局丁雨生觀察研究製炮技術,將有關歐西製炮資料譯成為中文,並出版《火器說略》一書,一八六七年,遣子及幼子弟三人聯同前往英倫留學,十餘年間,成為一個華洋社會頗負盛名的通譯和出版家。
一八六九年,一批有地位的華商,籌組東華醫院,公是當年一位通曉英文並有頭腦的華人,遂被推舉為「倡建總理」之一,連續三任,直至該院落成。
一八七二年,公同好友王韜合辦華印務總局,翌年在港籌辦創刊循環日報,同年,公被港督堅尼地爵士委為華人事務所委員,輔導歐人進修中文,並甄別他們的中文程度。
一八七三年,公又率領第二批少年赴美留學,在留學生事務所教習三年。返港後,為兒女完婚,並報得好友韋光之子韋玉(寶珊)為其快婿(韋寶珊是有利銀行買辦,後出任立法局第四位華人議員,並封為爵士),一八七六年,公被任為考試委員會委員。
一八八三年,公入英籍,政府明令委任為高等法院通事及太平紳士,翌年,公又被委為法律委員會委員,寶雲總督並委公接替伍廷芳博士任立法局華人代表議員,直至一八九○年退休(後何啟及韋玉繼任)。
一八八五年公協助王煜初牧師。籌建中國第一家自立,自養,自傳的教會「通濟會堂」,為籌辦長老之一(通濟會堂即現時中華基教會合一堂的前身)。
一九〇二年,公積累成疾,屢醫罔效,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七歲,遺下五子。
黃勝於1828年生於澳門,1843年(時年十五歲)來港就讀於灣仔摩利巨山馬禮遜紀念學校,其時,香港割讓予英國僅一年(1842年割讓),可以說,黃勝是香港開埠最初期的華人。我們讀《黃勝平甫公簡史》,有如讀了一篇「香港開埠七十餘年簡史」。在研究香港史上來說,此書實在有其價值。
《香港報業雜談》
作者:李家園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3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05/0101207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