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非遺】設計師林春菊的旗袍傳承路
作者:陳惠芳   來源:大公報    2019-07-02 09:42
設計師林春菊結合中國文化和新式潮流,大膽嘗試使用不同的用料,利用回收牛仔布以及其他花布,製作旗袍,將這些與傳統拉不上關係的布料,設計成中式旗袍,結果布料洗水後的圖案多變,每件製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圖:林春菊希望為旗袍文化出一分力

【識港網訊】旗袍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中一個項目,可能有人覺得「遺產」便是舊,事實不然。有學習歐美時裝設計的設計師本來對旗袍零認識,到今日身體力行推廣。另一位設計師計劃於未來從學校開始,一步一步推廣旗袍文化,更言每個女人首次接觸後,一定愛上它。

「新裝如初 旗袍變時」,利用牛仔布料設計旗袍,就是設計師林春菊的初心。回想當日因緣際會,有人找她做一系列旗袍,加上收到朋友送贈的牛仔布及花布,覺得混合中西元素,原來可以好型格,令她開創了自己的旗袍之路。

「我結合中國文化和新式潮流,大膽嘗試使用不同的用料,利用回收牛仔布以及其他花布,製作旗袍,將這些與傳統拉不上關係的布料,設計成中式旗袍,結果布料洗水後的圖案多變,每件製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牛仔布在設計前須經過數次洗水,每次的過程花費半小時,待布料晾乾後,才可以判斷它的效果。如果我不滿意,便要繼續重複洗水的過程,所以完成一件牛仔旗袍,平均要用十多個小時。」

  從擺檔到開舖

十多年前,林春菊在無綫任職服裝設計師,讓她有機會首次接觸古裝服飾,認識到中國不同年代的服裝,累積了不少經驗。初期她在商場、市集擺檔,曾經在赤柱擺檔時,隔籬就是賣鹹魚的。她說:「由於街檔沒有試身室,我們用呼拉圈套上布,讓客人試身,有時甚至用人肉圍圈當試身室。客人的反應十分極端,我們一是被批評,一是被讚賞,我覺得親自聽到兩種聲音,讓自己更了解客人和市場的需要。從中我亦認識了不少同道人,後來我和兩位朋友於元創方租了一間『新裝如初』實體店。那時地方細,連一個模特兒公仔也放不下,但都做了五年之久,直至最近搬過隔籬面積較寬敞的舖位,我們才擺設了更多的服裝、模特兒、配飾及鞋子。」

採訪當日適逢新店開幕,林春菊一直忙於招呼客人,並頻對記者表示「不好意思」。

她說:「今次來的都是光顧我多年的客人、學生。他們一直很支持我。我雖是時裝設計師出身,但做旗袍是一種與別不同的時裝文化工藝。我開始這條路前曾拜師學藝。做旗袍同做西服有不同之處,前者是用布畫上款式,不像西服是畫紙樣,還有手工程序、扭結鈕。旗袍一直被視為高檔服裝,但我設定走中價路線,且用牛仔布料以迎合年輕人的喜好。」

  開班教做旗袍

林春菊除了做衫,亦有開班教授學生。

她說:「我們在高山劇場有開workshop(工作坊)授課。參加的人從對旗袍零認識,到開始接觸,試下自己親手做中國旗袍。這樣,她們才會穿上和好好珍惜。旗袍講求精巧工藝,和時下大型連鎖店出售的服裝不同,後者價錢廉宜但不太考究手工,令有些消費者失去對時裝的概念,將購買服裝變成了一種心理消費。時裝本質並非如此,當你買到一件有手工的服裝,自然會好好珍惜,旗袍就是值得被珍惜,且不會被淘汰。」

林春菊覺得有一種使命,就是為旗袍文化出一分力,有人傳承下去。

她說:「首先要改變消費者的心態,其次是讓人知道西方設計的歷史文化,跟中國做旗袍完全是兩碼事。事實上,香港已沒有太多旗袍師傅,我跟師傅也有一兩年,師傅年已八十五,仍有精力日日做旗袍,現今我與師傅的關係是亦師亦友。」

林春菊喜見經過五六年努力,許多人告訴她,本地越來越多人穿旗袍。她說:「希望我做的能補數(意指能將旗袍傳承)。」默默耕耘的她,不管推出多少新裝,初心基本仍心繫旗袍。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