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近年越來越多外國畫廊進駐香港,他們各自抱着不同的原因將藝術作品帶到香港的空間,盼望給藝術家在亞洲的市場找到一線生機。來自比利時的維伍德畫廊( Axel Vervoordt Gallery ) 也同樣將畫廊設於香港,五年前在中環娛樂行開設其首個海外分部,今年3月正式在藝術社區黃竹坑開設一個兩層樓高的全新空間。創辦人鮑爾斯.維伍德 ( Boris Vervoordt )選擇在香港成立首個比利時以外的畫廊,卻僅僅源於一種情意結。
2011年1月維伍德畫廊在比利時安特衛普成立,畫廊起初以支持前衛派零運動 ( ZERO )及具體藝術派 (Gutai)為願景,然後慢慢向當代藝術推進,特別專注於虛無、創作過程有關的概念和時空經驗的疑惑。「成立畫廊的時候是希望給我們支持的藝術家一個平台,我們尤其喜歡將西方和東方的藝術相連接,所以很自然地我們在西方和東方都設有自己的空間。」Boris憶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總是隨父母來香港探望朋友,尤其在黃竹坑這一帶,現在他沒有讓這個童年回憶就此成為過去,更選擇在香港設立一個讓中西文化思想碰撞的空間。
情意結的延伸
「東方思想和哲學是我們畫廊的基因。」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同時受東方思想影響的Boris將他對東方美學的認識和追求融入到畫廊裡,就好像下一個來港展出的藝術家Raimund Girke的作品也同樣是受中國哲學家老子思想所影響。除了加入東方美學的精神,Boris希望不斷追求和調整畫廊新的發展路向,加入更多實驗性的元素,在嘗試裡摸索到畫廊的定位。而能夠培養跟當代藝術家的關係、參與更多地區的藝術博覽會也是畫廊其中一個目標。
然而,Boris坦言畫廊跟藝術博覽會的展覽有所不同,因為畫廊並不想去討好大眾,或者試探市場的水溫,而是希望每個來到的個體,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同時能夠分享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品。「我希望這個畫廊可以給本地社區注入新靈感,在展出現代藝術品的同時,幫助建立藝術家和社區之間的聯繫。」
空間設計別出心裁
Boris非常着重藝術作品在一個空間的融入。因為童年回憶而鍾情於黃竹坑,他特意利用這一區的優勢,選擇了與山相臨近的大廈,以及允許自然光打進窗戶的單位作為畫廊展示的空間。有別於一般的畫廊純白色的簡約風格,維伍德畫廊相反顯得暗淡,但僅有的自然光卻正好照着藝術作品,讓它們呈現最真實的色彩和輪廓。
選址在山的旁邊,往窗戶外看是一片綠色的山丘。畫廊合作的藝術家很多都從建立朋友關係開始,一起成長,再變成合作夥伴。他們的性格都不約而同有相似的地方,追求與大自然貼近,遠離城市的煩囂。畫廊的設計讓作品融入大自然的理念,作品擺放的位置猶如被山所包圍,融入到清新的氛圍中。除此以外,畫廊裡面特設一個有桌椅、書籍的空間,讓觀賞的人可以安靜下來思考、閱讀或者與其他人進行思想交流。
以「無盡變幻」主題揭幕
守着畫廊的初衷,Boris給開幕展覽「無盡變幻」帶來跨越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包括:來自比利時的彼得.布根豪特 ( Peter Buggenhout )、韓國的金守子(Kimsooja )和墨西哥的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等創作。受法國哲學家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結構主義啟發,展覽針對意義的無限變遷以及視覺藝術作品或文字不同闡釋的可能性,讓前來觀賞的人能夠感受到維伍德畫廊聯繫東西方藝術的表現。
據悉,往後兩地的維伍德畫廊將與不同地區的藝術家緊密合作,同時積極與本地及國際觀眾交流,畫廊亦會繼續為代表藝術家出版專論,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國際主要的當代藝術展覽,給他們在世界不同地方拓展出更多來自東西方的新想法。
金守子的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聚焦於縫紉作品,《無題》是她將用過的物品:舊衣服和線運用在作品當中,主要探討人類所處的環境,包括:遊牧、遷徙、人際關係和女性地位等議題。
彼得.布根豪特的雕塑裝置《On Hold》以工業垃圾、傢具塵土、天然馬毛或硝製動物內臟等,在雜亂無章的表象下有屬於自己精心佈置的邏輯,其作品引人矚目,也讓人心生畏懼,體現生命中有一種脆弱和充滿神經質的美感。
博斯克.索迪以其質感豐富、顏色生動的大型畫作而聞名。他專注於材料探索,創造性姿態,以及藝術家和其作品之間的精神聯結,力求突破概念性障礙。他的畫作大多沒有名字,希望作品超越當前存在的任何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