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百幅油畫名作之《大松樹和聖維克多山》
作者:王加   來源:大公報    2019-06-19 11:26
在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諸多聖維克多山題材的作品中,《大松樹和聖維克多山》(Montagne Sainte-Victoire With Large Pine)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幅,是其中完成較早且相對寫實的一幅名作,它反映了塞尚通過對物體幾何形態的興趣所採用雙輪廓線勾畫,進而對靜止物體營造出動態視覺感知的嘗試。

【識港網訊】在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家鄉普羅旺斯的艾克斯(Aix-en-Provence)以東,坐落着山頂崎嶇破碎的聖維克多山。出於對故鄉的愛和眷戀,它是藝術家本人最鍾意的創作題材之一。在諸多存世的版本中,《大松樹和聖維克多山》(Montagne Sainte-Victoire With Large Pine)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幅。畫家用豐富的淺色調和粗獷的筆觸勾勒出抽象的家鄉風景。綿延的聖維克多山居中而置,近景穿插重疊的橙紅、米黃和草綠色塊代表鄉間的農田村落,畫面構圖被左側一棵巨大的松樹所打破,其枝幹橫插山頂的淡藍色天空,枝葉和山脊和諧地呼應着。此構圖與葛飾北齋經典名作《富嶽三十六景》中的《駿州片倉茶園之不二》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間接印證了日本浮世繪藝術對十九世紀印象派及後印象派大師們的影響。

身為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代表人物,塞尚的聖維克多山系列是其藝術生涯最具辨識度的畫面之一。《大松樹和聖維克多山》是其中完成較早且相對寫實的一幅名作,它反映了塞尚通過對物體幾何形態的興趣所採用雙輪廓線勾畫,進而對靜止物體營造出動態視覺感知的嘗試。隨着畫家年齡增長,系列中對山體和自然景觀的描繪也愈發抽象寫意,最終演變成完全用冷暖色相間的大色塊堆積出有別於事物「客觀」真實形態的全新主觀表現形式。塞尚獨特的觀察方法、以二維簡化幾何形體取代三維立體透視來描繪自然並用色彩呈現物體形狀和體積感的開拓性創作手法成為後印象派到立體主義(Cubism)的橋樑,也由此引發了二十世紀最具革命性的藝術探索,為現代藝術的發展奠定基礎。畢加索、布拉克(Georges Braque)、馬蒂斯(Henri Matisse),以及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和夏加爾(Marc Chagall)的大量早期作品均受塞尚影響,畢加索更稱他是「我們所有人的父親」。在一九○六年去世前幾天,塞尚仍在冒雨對景寫生聖維克多山,卻因意外昏迷未能完成。他最鍾愛的題材也意外地成為其繪畫生涯的終點。

(影響西方藝術史的百幅油畫名作)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