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電影《長城》與《山海經》異獸「饕餮」
作者:劉衛林   來源:橙新聞    2019-06-12 09:35
電影《長城》刻意地加入了極其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除了場景設定位於長城和北宋首都開封之外,其中最具強烈傳統文化色彩的便是全劇焦點所在的上古異獸「饕餮」。

【識港網訊】由中外合資製作,標榜史詩式歷史奇幻動作片的電影《長城》,在電影製作方面除了導演張藝謀之外,從故事創作到電影編劇甚至監製,幾乎全數都是來自美國電影界的專業人員。故此在電影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如《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Two Towers)般的軍容甲冑與城頭攻防;也可以看到像《異形》(Alien)一樣出現成千上萬形狀恐怖瘋狂噬人的異形猛獸;更有與《天煞地球反擊戰:復甦紀元》(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如出一轍的由主角凌空射殺「大波士」(boss)馬上可以平反敗局的戲劇性電影結局。

圖:電影《長城》

然而,縱使在這種荷里活科幻動作電影製作模式主導之下,電影卻又刻意地加入了極其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除了場景設定位於長城和北宋首都開封之外,其中最具強烈傳統文化色彩的便是全劇焦點所在的上古異獸「饕餮」。

足以作為中國上古文化印記代表的饕餮,其先見於距今約五千年前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器之上,此後更大量見之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當中。在傳統文獻之中,描述饕餮是一種貪殘凶暴的猛獸,《山海經.北山經》內記載:

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郭璞注稱這段所描述的怪物,便是鑄刻在鼎上並見諸後世文獻中的饕餮。上述這一饕餮見之於鉤吾山的說法,大抵便是電影中王軍師(劉德華飾)向外籍僱傭兵William Garin(麥迪文飾),解釋饕餮來源自鉤吾山的依據。此外電影中的饕餮形象,雖然並非如經典所載的「羊身人面」、「虎齒人爪」、「音如嬰兒」,然而王軍師等人在劇中一再提到饕餮「目在腋下」的特點,相信便是根據《山海經》以上的描述而來。

吳任臣:《山海經廣注》狍鴞(饕餮)圖 圖:《光影中的經典文化》

劇中王軍師在交代饕餮來歷時曾指出,在兩千多年前有一位貪婪無度的皇帝,因為令民不聊生而激怒上蒼,於是天降隕石擊中鉤吾山,並在綠光中釋出饕餮。雖然這種饕餮來自天外之說不過純屬電影中的創作想像,但上古出現貪婪無度之君與饕餮拉上關係的說法則實有文獻依據。在《左傳.文公十八年》內便提到: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 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

《史記》稱黃帝又號「縉雲氏」,此外有說「縉雲氏」是炎帝的苗裔,也有認為這是黃帝時的官名。杜預注《左傳》這段時說:「貪財曰饕,貪食曰餮。」解釋了正因這位上古貴冑之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故此人們才會比之為「饕餮」。

由於饕餮貪食的特點,所以古代時其形象每見之於商周青銅器的鐘、鼎、彝、鬲等食具之上。然而成為青銅器裝飾時,往往在器物上只顯示其頭部,而多數不會見到饕餮的整個身體。這一特點在《呂氏春秋.先識覽》內說得很清楚:

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便是說因為饕餮貪婪凶殘,食人未及下咽而已經禍及自身,故此周代以來鼎彝上所見饕餮都是刻意做成有首無身的,意在象徵殘害他人者必禍及其身,其報應立見。電影內藉著王軍師口中,指出饕餮的出現,其實意在藉此告誡世人貪婪的後果,這一解釋可說便與上述傳統文獻內,從點出饕餮特性而發人深省的闡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陝西省文物局藏饕餮紋四足鬲 圖:《光影中的經典文化》

電影《長城》以荷里活科幻動作電影製作技術,結合中國上古神話傳說,將古人憑藉豐富想像創造出的異獸饕餮,藉著現代科技與美術等製作,得以在電影中重新塑造,並且以3D視覺效果立體地呈現。對於說明電影藝術怎樣令傳統文化得以具象化,甚至闡釋幾近湮沒的上古文化,如何藉著電影藝術而得以浴火重生於聲色光影之間等種種問題,《長城》可說便是能提供明顯例證的一齣電影。

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光影中的經典文化───中國文化與電影藝術》

《光影中的經典文化───中國文化與電影藝術》

作者:劉衛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11/010118784.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