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保育葉問詠春武術 一代宗師徒孫尋繼承者
作者:李家文   來源:橙新聞    2019-06-10 10:07
葉問詠春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編號3.70.3,始自葉問來港教授詠春拳術。港九飯店工會理事長梁相禮聘葉問至飯店工會授拳,梁相之後拜葉問為師,成為葉問在港的首位弟子,上世紀60年代初,梁相收的其中一位徒弟,名為梁錦棠。

【識港網訊】首次接觸詠春師傅,乃2013年,當時透過樹仁大學的師妹介紹,走上佐敦山林道的拳館。在拳館的當眼位置,掛有葉問詠春宗師的一幅舊相片。探本溯源,詠春拳在香港發展出數個支派,包括葉問詠春、刨花蓮詠春和蛇鶴詠春等。葉問詠春列入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編號3.70.3,始自葉問來港教授詠春拳術。全球學習者,已過百萬人。

探究葉問詠春拳在香港的發展,不能不提飯店工會。本是武林中人的梁相,早年在內地受教育,戰後來港,經營飲食業,多次被推舉為港九飯店工會理事長。到1950年,他得知葉問宗師來港,請求飯店工會的秘書李民介紹相識,禮聘葉問至飯店工會授拳,梁相之後拜葉問為師,成為葉問在港的首位弟子,享有「標指王」之美譽。上世紀60年代初,梁相收的其中一位徒弟,名為梁錦棠。

梁相詠春國術會第一屆執行委員合照 圖:張艷玲
梁相詠春國術會第二屆執行委員合照 圖:張艷玲

梁相詠春國術會第三屆董事合照 圖:張艷玲

梁錦棠憶述:「學費貴是應該的,因為詠春與其他武術不同,詠春通常都是單對單教學的,師傅很多時候單對單跟我練習黐手、過手,都是一個對一個。那時我很多師兄已幫手教,所以我當年學詠春比較得益,因為幾個師兄弟幫我練習黐手,令我在學的過程中得益很多。」

梁錦棠師傅與本文作者及訪問者李家文 圖:劉智恒

1969年,梁錦棠得到師傅認可,開始業餘私人授拳。「當時在飛機上工作,接觸到一位同事,他極力推薦詠春功夫,我曾與他試過手。我年少時很調皮,也學過其他功夫,但當我一接觸詠春就愛上了,後來便決定去學詠春。在接觸詠春之前,我經常聽爺爺提到,詠春功夫本來在紅船戲班內是很流行的。我爺爺當時造戲服,他經常說學功夫就學詠春吧,所以我從小便耳濡目染,覺得詠春在南派的功夫中,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梁錦棠師傅 圖:劉智恒
梁錦棠師傅 圖:劉智恒

葉問詠春拳術基本手法有「攤」、「膀」、「伏」,套路有「小念頭」、「尋橋」及「標指」等,使用木人樁作為鍛鍊工具。 數年前梁錦棠詠春同學會成立,除聯繫會員,並參與武術義演。梁錦棠認為,中國功夫幾千年的文化,當然有它的歷史價值。「學功夫,不能像一般人那樣,只學空殼,最重要是學到它的內涵。每個學生,年紀不同,要求不同。有些老人家來學, 我可以慢慢教。年輕的學生, 他們今天上來, 明天就想可以打,大家要求不同。要滿足他們,要反過來教,先打打 加一下樁,然後再教拳, 正規教拳 ,引他們回到正道。」

梁錦棠師傅與梁錦棠詠春同學會學員 圖:劉智恒
梁錦棠詠春同學會學員 圖:劉智恒

為傳承葉問詠春,梁錦棠選擇動之以情,由自己的孫兒入手:「我的孫兒和一般青年一樣,調皮、不聽話、反叛,甚麼都有。怎樣令他專注幫自己, 沒有威逼,也要利誘,你不學功夫,真的會失傳,你來學功夫,我不收學費 還給你車馬費。到他成年我就不會這樣,會跟他說,阿公老了,你要孝敬阿公。我這裡的學生,每個都學了十年八年。很少是學幾個月便走的,這種學生很少,我有這麼多學生,因為我動之以情,我知道他們心裡想要甚麼。」

梁錦棠師傅與他的孫子 圖:劉智恒

梁錦棠補充,詠春是南派的太極,是很陰柔、以柔制剛的功夫, 應該從祖宗教下來的方向去下苦功。「我師傅(梁相)是個慈祥仁厚的恩師,他性情豪邁,是個功夫癡,先後在自由道、西洋菜街、彌敦道以及茶居公會等設館,例不掛上招牌。我本身學過其他功夫, 但我沒提,我專注於詠春。你既然是個學者,千萬不要歧路亡羊,這條路學一點,那條路學一點, 終歸甚麼也學不成。功夫是一家人 ,家家都有好處,但要看學員自己有沒有心, 有沒有誠意去追尋。我以前學功夫沒怎麼進步,但是教學相長,這十年來我教功夫, 進步很多, 因為教人,實際上也是學習,以前師傅教我的功夫 我使不出,現在使得出來了。」

梁錦棠師傅與梁錦棠詠春同學會學員 圖:劉智恒

要傳承、談保育,梁錦棠積極投入,原來是太太吳玉娟不斷鼓勵。吳玉娟回憶道,出身武術之家,自小看父親教拳。「我爸爸(吳克強)是教功夫維生的武者,他學的是鷹爪翻子門,他的師傅和霍元甲建立精武門,跟著他到天津、上海學功夫。後來回到香港,建立了克強健身院。我們八兄弟姐妹,沒有一個學到爸爸的功夫。當我們懂性時,他已經退休了。因為那時候我還很小,不知道要傳承下來,或想到要保存我爸爸的甚麼東西,直至我爸爸走了,他的東西也沒有保管,之後我才保存了一點點他寫下來的東西。例如怎樣醫人的筆記之類,我現在也很擔心,我之後由誰保管這些東西呢,環顧現在的香港,教鷹爪的很少。」

吳克強師傅留下的醫書 圖:張艷玲
吳克強師傅親撰的醫書 圖:張艷玲
吳克強師傅親撰的醫書 圖:張艷玲

為了傳授詠春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梁錦棠與他的太太構思留給學生文字記錄。「在學校推廣詠春武術時,會給學生一本手冊,有自己的記錄,不是學完就算。將來他們拿著手冊,可以告訴自己的孩子, 我以前也學過詠春呢。用這個方法,在學校裡 從小朋友開始傳承,會比較有用,但傳承的路很長……」

梁錦棠詠春同學會初級班學員活動手冊 圖:張艷玲
梁錦棠詠春同學會的小學員 圖:劉智恒
梁錦棠詠春同學會的小學員 圖:劉智恒

________

李家文,小學生家長、大學新聞傳播學者、媒體人。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06/010118462.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