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古法酸梅湯
作者:怡人   來源:大公報    2019-06-03 10:51
古法酸梅湯五味相配,製烏梅、山楂、甘草、陳皮、桂花,試問哪一味不是藥材?
圖:古法酸梅湯是夏季消暑佳品\資料圖片

【識港網訊】於國人而言夏季飲酸梅湯,止渴消暑,大約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知道從梅子中提取酸味,當作湯水來喝。這一碗酸梅湯,一來二去,中國人喝了上千年。

其實,酸梅湯真正開始風靡,是自清代開始的。滿洲人向來就有喝酸的傳統,他們採集狩獵,喜肉食,因此,在相對油膩、高熱量的飲食後,常喝一些用玉米麵發酵製成的酸湯來解膩。

清軍入關後,滿洲皇族遷居北京。他們不再以狩獵為生,漸漸在皇城內外過起錦衣玉食的閒散生活。氣候水土的變化令他們倍感不適,吃肉的習慣沒有改變,但玉米麵製成的酸湯,卻在京城這個地界變得不對味。在缺少大量體力活動的情況下,玉米麵酸湯裏過多的糖分淤積在體內,濕熱相博,轉化成要命的脂肪。於是,一生追求清瘦風骨的乾隆帝,要求宮廷調整酸湯的製法。

御膳房調製出一劑配方。烏梅斂肺生津,山楂消食化滯,甘草清熱解毒、治脘腹,陳皮健脾理氣,桂花破結散寒。四味主藥材,輔以桂花點綴,用頤和園往西的玉泉山的水熬煮。一碗酸梅湯,被封為「清宮異寶」,御用的「土貢梅煎」。

自此,古法酸梅湯,盛於宮闈,廣散民間。京城的商家們開始依樣製作,半夜裏熬煮,清晨開始售賣,也學着宮裏的排場,用「玉泉山的水」做噱頭。最得名氣、最考究的當屬琉璃廠一帶的信遠齋,盛滿酸梅湯的青花瓷缸放在木箱裏,木箱和瓷缸中間填滿了上一年冬天儲下的大冰塊,木箱外有白鐵皮包裹,刷了大漆。冰涼振齒的酸梅湯,每年只售一季,每天兩缸,售罄即止。

相較之下,小販們售賣酸梅湯就隨性得多,但也因此更有市井味道。他們跑街走巷,手捏兩隻小銅碗,互相敲擊,發出清脆的錚錚響聲吸引路人。口裏吆喝着:「給的又多,湯兒好喝」。

清代有個官至戶部主事的大學者,名叫郝懿行,他寫《爾雅義疏》、《春秋說略》這樣的經學巨作,可也寫市井街巷中叫賣酸梅湯的小販:「銅碗聲聲街裏喚,一甌冰水和梅湯」,想必這位仁兄,也曾被透心沁齒的梅湯、泠泠有聲的叫賣聲「俘獲」過。

古老的酸梅湯,歷經千年沿傳,自清代起盛行,至今不衰。曾貴為宮廷御用,但取材並不金貴,天生一股子的接地氣的秉性。《紅樓夢》裏,賈寶玉有一次被父親重重鞭打,躺着療傷、不得安穩,王夫人前去探看,襲人從房中出來稟告:「老太太給的一碗湯,才喝了兩口,只嚷着要吃酸梅湯……」

古法酸梅湯五味相配,製烏梅、山楂、甘草、陳皮、桂花,試問哪一味不是藥材?就是這一盞藥湯,因其淡淡煙熏、酸中回甘的爽利味道,因其消食合中、行氣生津的感受,成為曠世流傳的代茶。現代人為了提升湯水的顏色,又常常多加洛神花或桑葚,取其天然染色之用。畫蛇添足,實屬不必。集齊原料旺火煮沸後再文火慢煮兩小時,加黃糖調味便已是消暑佳品。

一碗酸梅湯,自古至今流傳千年,可見華夏飲食養生之道的魅力依舊。

原文鏈接: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237140/2019/0603/298320.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