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最新發布的《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香港躍升至全球第四名,位列亞洲之首,創歷來最高名次。這一成就是香港特區政府多年推動國際人才引進、發展創新科技之下所取得的積極成果,證明香港正以昂揚姿態,向世界展示作為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獨特魅力與無限活力。這一排名也對於香港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發。
該排名涵蓋了全球69個經濟體,評估主要依據「投資與發展」、「吸引力」與「就緒度」三大人才競爭力因素。香港在三大因素中均有顯著提升:「吸引力」排名躍升8位至第20;「就緒度」從第9升至第4;「投資與發展」也由第13升至第12。具體指標方面,香港的科學學科畢業生比例繼續蟬聯全球第1,財務技能排名躍升至全球第3,管理層薪酬和管理教育效能分別位列全球第5。這些數據充分反映出香港在科技、金融、專業管理等重點範疇的強大實力。
不斷優化吸引人才環境
首先,這次排名的躍升,不僅是一次數字上的提升,更是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格局中戰略定位和政策發力的成功見證。多年來,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行針對性的人才政策,致力打造以「八大中心」為導向的人才生態系,通過調整人才清單、優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加強產業對接,成功吸引了大量優質國際人才落戶。其中「高才通」截至上月底共收到52萬宗申請,逾35萬宗獲批,已抵港人才超過23萬,說明香港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人才競爭力排名的提升也彰顯了香港作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和創新科技中心的實力。香港擁有5所全球排名百強的大學,培育出眾多科研人才,政府亦大力支持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研發。香港積極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廣納全球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秀學子來港深造,形成多元文化與科研資源交織的良好科研生態,有效促使國際人才匯聚及刺激大量科研成果。
再者,特區政府多年來不斷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的努力亦獲得回報。例如成立人才服務辦公室,提供簽證、就業、居住、醫療及子女教育等一站式支援,消除人才融入本地生活的障礙;非本地學生兼職規定的放寬,亦增加了對人才的誘因。
近年來,香港在「搶人才」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值得驕傲。當然,任何排名都是動態的,發展也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需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並創新相關政策與環境建設,以維持並擴大優勢。未來可以考慮從如下幾方面推進工作:
動態調整人才需求結構。香港應依據「八大中心」的產業發展策略,持續優化和動態調整人才清單,尤其聚焦於科技創新、數字經濟、綠色金融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針對人才緊缺的領域,靈活調整引才政策與配額、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形成協同、優質的人才生態圈,以支持香港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強化本地人才培養體系。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依賴於本地年輕人才的培養與國際高端人才的有效融合。正如不少業界人士指出,香港應持續加強產學研一體化,更好搭建創新協作平台,推動高教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同時,提供更多實習、培訓及交流計劃,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和本地市場實踐的複合型人才,助力香港創新能力和經濟韌性的提升。
提升吸引長期留港條件。對人才的吸引力只有建立在宜居宜業環境之上才能持久。除工作機會外,政府還應推動更多可負擔住房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素,包括教育、醫療及文化生活配套,確保人才及其家屬獲得全方位支持。建立良好的生活氛圍,增強人才歸屬感,提高留港意願,促進人才良性循環。
強化灣區人才協同發展
推出多元人才引入機制。未來可研究推動簽證、入境及工作許可流程再造,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流程簡化和透明,縮短審批時間,降低申請門檻。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涵蓋範圍,延長有效期,多渠道開展國際人才招聘,提升人才計劃操作性和成效性,營造高效、便捷且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環境。
強化灣區人才協同發展。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及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推動跨境人才流動與資源整合。促進區內教育、科技與人才政策對接,加強跨區域創新合作,支持人才共享機制的建立。通過區域協同發展,打造跨境多元化人才生態環,提升香港作為國家面向世界的人才門戶和創新樞紐的地位。
我們既要堅定信心,也要虛心借鑒。香港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躍升至全球第四、亞洲之首,是多年來堅持以人才為核心發展資源,深入實施高質量人才引進與培育政策的成果展示。面向未來,香港必須抓住全球人才競爭的大勢所趨,持續優化人才政策,完善教育和創新生態,營造高效便捷且多元包容的人才環境,從而鞏固並提升香港作為亞洲國際人才高地和創新創業中心的國際地位,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實現未來更好發展的目標。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海南社團總會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