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說起簪花,我們總以為是閨閣之事。其實在「花事」最多的時代——宋代,甚至更早的唐代,便已出現了男子簪花的情景。在宋朝,插花與點茶、掛畫、燃香合稱為「四藝」,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風雅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鮮花更加融入日常生活中——髮髻間簪花,書房案頭插花,宴席上帝王賜花,朋友間相互贈花,婚禮上簪花,宴飲時簪花助興,給死刑犯人行刑簪花。總之,簪花是宋代風俗,亦是宋人的禮節。
超越性別與年齡:男子也愛美
在中國古代,簪花是沒有性別和年齡限制的。中國男子簪花最早例見於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五十八:「(梁簡文帝)又答新渝侯和詩書曰:『垂示三首,風雲吐於行間,珠玉生於字裡,跨躡曹左,含超潘陸,雙鬢向光,風流已絕,九梁插花,步搖為古,高樓懷怨。』」宋代男性也有簪花的風氣,如《水滸傳》中大名府小押獄蔡慶「生來愛戴一枝花」;阮小五出場「斜戴著一頂破頭巾,鬢邊插朵石榴花」。尤其成為風景的是宋代老人簪花。蘇軾在〈吉祥寺賞牡丹〉詩中便寫道:「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儘管沒有身份限制,簪花確是少不了等級區別,尤其是宋朝建立後,為防止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簪花也被納入標示身份的工具。北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元豐中神宗嘗幸金明池,是日洛陽適進姚黃一朵,花面盈尺有二寸,遂卻宮花不御,乃獨簪姚黃以歸。」牡丹已開,皇帝遊幸皇宮附近的金明池時應簪的是宮花(絹帛做的假花)。但皇帝更喜歡一尺多大的真牡丹,姚黃因其色與形,被認為是只有皇帝才能簪戴的花。
皇帝賜花最光榮:節典
據記載,在唐代就已有賜花給大臣以示嘉獎的情況。到了宋代,賜花之風達到鼎盛,簪花不僅局限在禮儀場合,更成為國家制度。接受皇帝賞賜的花,是身份與殊榮的象徵。據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御親賜帶花」記載,東封(到泰山封禪)前夕,宋真宗分別任命陳堯叟、馬知節為東京留守和大內都巡檢使。封官完畢,真宗命令陳堯叟「盡去所戴」,並「親取頭上一朵為陳簪之,陳跪受拜舞謝。宴罷,二公出。風吹陳花一葉墜地,陳急呼從者拾來,此乃官家所賜,不可棄。置懷袖中。」能夠受到皇帝親自簪花的禮遇,自然殊榮無比。如果遇到國家重大喜慶、皇帝遊幸等場合,賜花也就成為一種廣施恩澤的手段。
進士簪花是傳統:聞喜宴
皇帝為新科進士舉行慶祝宴會,被稱為「聞喜宴」。「聞喜宴」的制度始自唐代的「曲江宴」,在宴會上,皇帝要親自為進士簪花。到了宋代,「聞喜宴」更成定制,如《宋史‧輿服志》記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太上兩宮上壽畢,及聖節、及賜宴、及賜新進士聞喜宴,並如之。」新科進士簪花之禮,一直沿用至清朝。
活動結束來朵花:回鑾
兩宋時期,簪花之風達到鼎盛。統治者對簪花給予了從未有過的重視。簪花不僅是良時佳節烘托氣氛的手段,還是朝廷禮儀場合的儀節。尤其是中興以後,遇有郊祀、明堂等活動結束回鑾的時候,皇帝鹵簿儀仗中的臣僚、扈從都要簪花,一派錦繡乾坤、花花世界的奢華景象。正如楊萬里〈德壽宮慶壽口號〉詩中所寫,宮中正月十五,人人頭上簪花,遠遠望去有如一片浮動的紅雲。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4/17/01011466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