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崢華
看《潮汕老厝》,總能想起那個著名的書名「天使望故鄉」。
我不敢說我是那個天使,但真的淪陷到無限的鄉愁裡,無法自拔。坦白講,這已不是第一次翻閱《潮汕老厝》了,幾年前看到三聯的簡體版,捧為「指南」。這次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推出修訂版,又一次深深震撼。百看不厭,常讀常新,是我的一大體會。
村寨、塢壁、碉樓、宗祠、牌坊、巷道、拜亭、包屋、更樓、溝渠,到「府第式」民居裡的殘簷、斷壁、柱礎、旗杆、斗座、貼瓷、門簪、石鼓、堂號……
這些美侖美奐的處所、建築及工藝,是我之前所不知,或是略知皮毛、知之甚少的,竟與潮人的我有了某種血脈的相連。
林凱龍不是小說家托馬斯·沃爾夫,他是教授、攝影家、畫家、藝術家,當然,頭銜還有很多。但從文字上看,他絕對是講故事高手,每一處老「厝」,都娓娓道來一個傳說,野史或是軼聞。這裡邊有基於真實的影子,也有後人捕風的「演繹」。正是歷史的細節和情感的互相交融,賦予了老「厝」新生,在我們面前活現又靈動了起來。
我曾有幸跟着林老師走訪了幾回老「厝」,最近一次是今年五一,來自北京的張冠生老師伉儷,還有大俠和我,在林老師的帶領下,用腳步丈量了千年古村程洋崗。程洋崗位於澄海城東北,是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口岸鳳嶺古港的所在地。原名大樑港,指韓江出海口沖積形成的一條如樑高崗。它是林凱龍岳父的家鄉,我外婆是澄海隆都人,隆都距離程洋崗僅五六公里,非常的近。
那一天,我們看了程洋崗的宗祠、書屋、架樑、雕飾、古榕樹……一磚一瓦、一樹一物都讓我有夢回故鄉之感。
據《澄海拾史》統計,程洋崗直接以齋、軒、廬、園、圃、小築、別墅、山房、陋室、書屋為名的書齋庭園竟佔住宅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平均不到百人就有書齋一座。其中以蔡氏杏園書屋為最,它設於住宅一角,幽深僻靜,清代宰相劉墉為之題寫的「題襟館」匾額仍保存完好。此外,知名的書齋還有梅園、松園、柏廬以及著名書法家許乃秋的乃秋小廬等等。
這種讀書的氣氛我完全見慣不怪,小時候,不識字的外婆,竟在夜燈下,捧着泛黃的線裝戲本(俗稱歌冊),邊看邊頌,着迷不已。我雖年少不懂事,但外婆清澈眼神中的那一抹嚮往和陶醉,至今難忘。也是外婆,諄諄教導我,愛惜紙字。十八歲我離開汕頭到北京上大學,本想甚麼時候領着她去看看外邊的「世界」,可惜含辛茹苦一輩子的外婆,終離我而去。媽媽說,外婆是回到隆都往生極樂。「敬惜紙字」,成了家訓。後來大俠好奇外婆的歌冊,卻已不復找尋。外婆和歌冊,遂成深深的念想。
程洋崗著名的,還有傳承了五百餘年的「程洋崗衛生館蔡氏祖傳婦科」,林老師講故事說,蔡氏有族譜「明弘治年間,蔡敏齋素精岐黃,為士林所重」,其子蔡九敏幼承庭訓,繼承醫業。相傳有一年蔡九敏到福建為岳丈祝壽,其時正值明清交替,社會動盪,海盜滋生。有一股海盜探知此次壽禮頗豐,前往劫掠,但鄉民早有準備,海盜入鄉即為民團所執,按例當立斬無赦,九敏見狀,心生憐憫,對鄉民言:「今天乃大喜之日,斬之不吉,不如做一善事,將其放生,曉以大義,以冀其悔過自新止惡從善。」眾人認為言之有理,對海盜進行一番教育之後,將其釋放。到了清順治二年,海盜前來報恩,將一箱箱金銀財寶和古玩珍籍獻上,九敏將一箱醫籍珍本留下,多年研讀,結合行醫經驗,創出了婦科良藥,並編撰了《婦科雜症》十二卷,傳授後世。
海盜固然傳奇,它成功地將歷史帶回到真實的世界裡。在程洋崗我們參觀了「大娘巾醫史館」,見到了蔡氏後人,進屋把脈,牆上照片記錄了泰國王室染疫蔡氏妙手回春的事蹟。中醫的源遠流長以及潮人的海外貢獻,可見一斑。
此次修訂版中,林凱龍特地增加了一章《泗水周氏大宗祠與桃溪寨》,據他說,泗水周氏大宗祠屹立於汕頭潮南區峽山四水歸堂的葫蘆溪水旁,泗水周氏是北宋大儒、理學鼻祖周敦頤的後人。「祠前有兩足跪地的麒麟照壁,龍頭、鳳尾井置於前後,祠內牌匾高掛,粗壯的樑架桁柱與隨處可見的肥大蓮花瓣,以及被漆成白色、畫上花鳥的白桁,與恢弘大氣的朱砂樑架,構成了與普通祠堂紅桁綠桷不同的紅白相間琳琅滿目的祠內空間,凸顯出周氏大宗特別的貴氣。」裡邊的蓮花瓣,出處即是《愛蓮說》。
有了如此的關聯,泗水周氏大宗祠便無比珍貴。無比珍貴的老「厝」在書中很多,比如潮安縣的從熙公祠,那個著名的「一條牛索激死三個師傅」的故事。主人華僑鉅賈陳旭年用14年耗資26萬多銀元讓工匠建成。後又在新加坡依樣修建「資政第」,成為新加坡「國家第五古建築」,並被印成郵票發行全世界。還比如「小故宮」之稱的陳慈簧故居,普寧洪陽德安里著名民居,潮陽區的趙氏始祖祠,國內罕見的許附馬府和趙厝祠……
我不知道關於老「厝」的歷史掌故林老師是如何獲取的,但他曾經半夜三更摸黑,往他的小smart車頂捆綁木梯,驅車到第二天祭神盛會的現場,攀高搭好架子,佔據拍攝制高點……這些「奮不顧身」的例子,我是有所耳聞的。
潮汕老「厝」與林凱龍,儼然已成了一個「標配」。沒有林凱龍三十多年的堅信、堅持和堅守,斷沒有這本一版再版的《潮汕老厝》。老「厝」的留存,讓我們看到潮汕建築的探源及流變,看到建築形制及裝飾工藝對潮人文化歷史變遷的影響和推動。已然是歷史一部分的老「厝」,不論我們知之多少,早已活在我們的血脈之中。再遠的遊子,終將「天使望故鄉」。
「厝」,是根系,是血脈,是傳統,更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打量自己的載體和參照物,它給了我們看待世界、處理信息、思考問題不一樣的角度和眼光。在我,它又是飛鳥的「窩」,是連接故鄉和親情的內心密碼。
老「厝」面前,我駐足、屏息、端詳,熱淚盈眶。這不僅是一部有地域色彩的建築史,更是一部史料豐盈的民俗史、根繫心靈的文化史。
書封上「潮汕老厝」四字頗有饒宗頤大師之遺風,為林凱龍所書。如問,潮汕有甚麼手信,我想,《潮汕老厝》便是最好的禮物。
推薦閱讀
《潮汕老厝—四海潮人的心靈故鄉(修訂版)》
作者:林凱龍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